存疑千载的苍梧古民歌终释疑 何德新

梧州日报 2021-01-28 06:58 大字

《广西社会科学》杂志2020年第四期刊发梧州市黎军先生撰写的论文《汉乐府民歌相和曲〈东光〉版本变异析疑》。其研究论证的这首《东光》古诗是:

东光乎?苍梧何不乎?

苍梧多腐粟,无益诸军粮。

诸军游荡子,早行多悲伤!

虽然简短几句的一首古民歌,不仅令生活于当今的读者费解,而长期以来,就连国内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对这首民歌在考证和注释上也争议不休,悬疑未决。并且自宋元明清以来就一直争议。

其争议的焦点在于:这首在汉朝早期就被皇家管理文化艺术称为“乐府”的机构收入国家文库《乐府民歌》中的诗歌,由于历代传世版本发生变异,将民歌开头两句的两个“乎”字改变成两个“平”字,引发究竟孰是孰非的疑问,究竟是南朝时期将《东光》诗收录在《宋书》中的史学家、文学家沈约错了,还是北宋编纂家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错了?以至于当今国家极具权威的出版机构中华书局也陷入迷津,一直将“乎”“平”两字置疑并全收入出版集内。

此外,这首民歌,有认为是汉武帝写的,有认为是南征的汉军将士写的,也有认为是苍梧民间百姓创作的,究竟何时何地何人所写?明清以来一直众说纷纭,没有结论。

黎军先生通过研究并论证了这首诗歌创作的年代背景、考据两千多年来的乐府民歌出版史、从梧州粤语方言的特征与文学语言地域民族的差异、从乐府民歌的韵律平仄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理性审视和考据剖析,从而得出如下结论:

《东光》诗创作的背景是汉武帝出兵征讨南越国,收复岭南统一国土的战争时期;它是当时苍梧(今梧州)民间百姓夹杂粤语方言词汇而创作的一首古老的苍梧民歌;千多年来相沿出版的乐府诗集版本中,唯南朝梁时沈约《宋书》收录“乎”字版本是正确的;此后北宋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变“乎”为“平”字,是出现错误的源头;因此引发后人把“东光”一词与“苍梧”对应,而当作地名理解和注释是错误的;自元、明、清以来至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诸多偏向认同“平”字为正确的观点皆为错误;同时将“乎”“平”两字置疑并存保留在后续出版的《乐府诗集》中,乃是千年悬疑未决所造成。

《汉乐府民歌》是中华民族早期创造的文学艺术成果,不断推动中华文化承前启后发展,到唐代,因而兴起“新乐府运动”。我国在对汉乐府民歌研究方面一直没有中断。黎军的研究成果,是一个重大突破,解决了自明清至民国以来诸多学问大家和教授专家学者一直如盲人摸象般研究探讨争议不休的问题,也是梧州市在历史文化挖掘上取得的重要成果。论文用长达8000余字进行辨析,以有理有据的史实,匡正了自北宋以来对《东光》一诗“乎”“平”两字孰是孰非及内容阐释中的谬传,坐实了此乐府民歌出自于苍梧民间创作。

黎军是本地一位治学严谨的文史学研究专家,在对《东光》的辨析过程中花费了大量心血,其成果令人瞩目,是梧州不可多得的研究成果。它充分证明,梧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是古代岭南广府文化发祥地。这个研究成果,对正在创建“中华诗词之市”的梧州,提供了源远流长古今一贯的文脉传承依据。

黎军这篇论文公开发表后,我相信,这个纠结了近千年之久的“平”“乎”对错之争,终会画上句号。

新闻推荐

石桥镇:强化法治宣传助力基层治理

石桥镇:强化法治宣传助力基层治理本报讯(通讯员余筱)为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对化解矛盾、提升素养、维护和谐的重要作用,石...

苍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苍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