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坊窑址三件陶器显示: 梧州是岭南经济文化繁荣之地

梧州日报 2020-12-10 06:34 大字

左图为方格纹圜底陶釜。右图为双耳印方格纹 圜底陶釜。方格纹双耳圜底陶锅。(图片均为李光亮提供)

李光亮

富民坊窑址位于桂江西岸约700米处的竹席山南坡及其向南延伸的伏尸山,面积约10000平方米。1962年调查发现窑址,1975年窑址所在的光学仪器厂扩建厂房,对窑址进行了清理,共发掘27个窑灶,出土了一大批陶片、陶器以及制陶用具等文物标本资料,这批资料中有三件国家一级文物。

富民坊发掘三件国家一级文物

●方格纹双耳圜底陶锅

该陶锅敛口,口沿外附双耳,腹微鼓,圜底,除口沿及双耳外,通体饰方格纹。烧成火候高,为灰色夹砂硬陶。高9.4厘米、口径16.7厘米。现藏于梧州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关于该器物的命名,按照器物形态,该器形往往命名为陶钵。钵的器物形态特征为敛口、鼓腹、圜底,无耳,一般作为盛食器使用。而锅这一近现代感较强的名字,至少在唐代以前的器物命名上是较少使用的。富民坊窑址出土的这件器物,形态独特,口沿外侧附有双耳,按照器物命名的惯例,该器物应命名为双耳陶钵。然而,该器物的形态特征及用途确实与作为炊煮器与盛食器一体的锅是相同的,因此以锅命名该器物也无不妥。

●双耳印方格纹圜底陶釜

该陶釜口沿宽大外撇,口沿外附双耳、鼓腹、圜底,除口沿及双耳外,通体饰方格纹;烧成火候高,为灰色夹沙硬陶;高15.2厘米、口径20厘米;现藏于梧州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釜作为炊煮器,在北方中原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陶釜。从全国范围看,釜流行于商周至汉代,唐代以后逐渐被其他炊煮器所代替而退出历史舞台。富民坊窑址出土的这件双耳陶釜,同样因为其较为少见的双耳而成为其显著特点。

●方格纹圜底陶釜

该陶釜口沿宽大外撇,鼓腹、圜底,除口沿外,通体饰方格纹;烧成火候高,为灰色夹砂硬陶;高18.5厘米、口径24.6厘米;现藏于梧州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该陶釜的形态特征与上面所介绍的陶釜的区别在于,该陶釜无双耳。这种无双耳的陶釜,在釜类器物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陶器应为西汉至南朝制造

关于富民坊窑址的年代问题,《广西梧州富民坊汉代印纹陶窑址发掘》一文指出:“富民坊西汉窑址未见地方志记载,两广地区至今也未见与之相同的窑址发现。关于它的年代,我们在发掘中未找到确实可靠的直接证据,对于判明窑址的具体时代有一定困难。现根据窑址器物标本特征,参考本地区同时代墓葬出土文物试做分析”,并得出结论“我们认为富民坊窑址的年代上限在秦朝,下限可到西汉中晚期”。后来的相关表述则以此为基础,将该窑址和窑址出土的文物年代定为西汉。

而随着近年来尤其是2000年后两广地区考古工作的开展,所出土的方格印文硬陶的器物日渐丰富,对方格印文硬陶的年代及源流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而再审视梧州富民坊窑址及所出器物,两广地区的学者多对于富民坊窑址的年代早先被定为“上限在秦朝,下限可到西汉中晚期”的观点持质疑态度,而认为富民坊窑址的年代应为西汉中晚期至南朝。

富民坊窑址显示梧州是繁荣之地

富民坊窑址体现了梧州制陶业的繁盛及制陶技艺的发展。梧州作为汉代至六朝苍梧郡治所广信县的所在地,是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繁荣之地。该窑址所出土的大批器物,即是最好的见证。同时,该窑址的陶窑形制和以上三件陶器为代表的器物,以及出土的制陶用具(纺轮、鹅卵石、修抹器等)也反映了富民坊制陶技艺的发展。

同时,该窑址也体现了以梧州为中心的岭南地区的商业贸易往来的繁荣与梧州作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的重要地位。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在梧州市郊,桂江流域的昭平、荔浦,西江中上游的贵港、来宾,以及广东多地,均发现了与梧州富民坊窑址所出土的相同器物。这表明作为地理位置上的岭南中心的梧州,和作为汉代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梧州,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同时,结合梧州汉代六朝时期的政治地位、地理位置、及相关出土文物的大量海外文物(玛瑙珠、玻璃串饰等)等诸多因素,可进一步证实梧州作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流点的重要意义。而富民坊窑址对研究华南地区陶瓷史及中国陶瓷史又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新闻推荐

寻找藏在深闺的美景 黎杰源

小瀑布一天,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条关于六堡镇乡村美景的消息。这条消息图文并茂,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些美景的赞叹,还说那...

苍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苍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