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观松遐想
□钱声广
到过黄山的人,都会忘不了那奇松、怪石、云海。
庚子年中秋时节,我走进了黄山。
黄山松中当首推迎客松。我发现,越往上行,目力所及的黄山松似乎越发呈现“迎客”之姿——其针叶密短,叶色苍翠,树冠扁平,姿态苍劲,大多具有侧枝斜出的特点。她们犹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七十二峰处处点染,给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有人说,正因有了遍布峰林沟壑的黄山松,于是,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泉响了……连山石也有了灵气。
我伫立在一棵黄山松前,深为她能扎根在这岩石之中,紧紧攫住大地,顽强的生存而惊叹。她们盘根错节,根须深深扎在这稀薄的土壤里吸取营养,而她们那浓而密的松针,从空中接受阳光的照射,凝结着云雾之精华,积聚着生命的力量……若身临其境,你就明白,这黄山松,全然是诗的化身。
渐渐的,我脑子里涌现出一些当年不畏艰险,攀登黄山的先贤们。
他们当中,有两个特别的人——李白和徐霞客。当年仗剑走天涯的李白,登黄山时已年逾五旬,在唐王朝里既享受过荣光,也受过伤的他,明白这南方的山水里有他的理想、自由,还有他的诗与远方。而一心志在朝碧海暮苍梧的徐霞客,是在而立之年登黄山的。游走山川对他来说,是与生存并重的信仰。
据记载,古时攀登黄山,只有一条汤岭古道。窄窄的石板路连接着太平西乡与南门汤口。那么多的石阶,逶迤盘旋,上上下下,要翻过一座座山头,就是为了一睹黄山的俊美。
历史记载李白是沿着这条古道缓缓登山的。在鸣弦泉边,他饮酒听泉,醉卧于石。当他登上莲花峰后写下了“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他把黄山松留在了诗里。而徐霞客在登山时却没有李白那么潇洒,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雪深冰坚的情况下,也不放弃在“坚滑不容着趾”的石阶上攀爬。在他三十二岁时,终于在一个金色的秋天里,先后登上天都和莲花二峰,黄山的秀美令他心潮澎湃、“狂叫欲舞”,生发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感慨。
这两位前后相距800多年的黄山攀登者,也许并未走过相同的黄山之路,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与黄山有过共同的精神契约,他们在精神上同样受过黄山的恩惠、滋养和启示。
当我们临近饭店时,天已向晚,暮色苍茫中,导游指着路边左侧的一棵黄山松告诉我们,她叫“团结松”。侧干众多,团团簇簇,围抱生长,确实给人以既同享雨露,又共抗风寒的团结之感。
黄山松,我真该为你点赞。赞你的坚毅,赞你的宽广,赞你的豁达,赞你四季不变的古朴雅致,赞你的千姿百态、奇妙绝伦,更赞你带给我们关于生命的丰富启示和独特感悟。
新闻推荐
在“三八线”上,志愿军机枪手黎长海和战友们坚守阵地,打退了敌军的一次次进攻 “我们都是轻伤不下火线”
黎长海仍珍藏着与抗美援朝有关的纪念品。本报记者张超浩摄“这枚抗美援朝纪念章是1951年政协全国委员会授予的,这枚抗美援...
苍梧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