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北山
1963年 笔者和圣心小学同学一行16人,在北山上欢聚。1948年 在妈妈手把手调教下,以中山纪念堂为背景,笔者成功地给爸爸拍了一张生活相,这是笔者用相机拍摄的第一张照片。1985年 笔者与家人在中山纪念堂前合影留念。 (照片由笔者提供)
罗启明
1926年1月,北山上举行了中山纪念堂奠基仪式,1928年夏正式动工,1930年10月全国最早的中山纪念堂建成。整座建筑中西合璧,庄严肃穆,中高肩低,左右对称,灰白墙体,前有阶梯及平台,再向前有花圃、草坪,两侧有两对石狮子,我儿时和玩伴们没有少骑坐这对石狮子。我曾在纪念堂大厅看过不少展览,例如孙中山先生生平展、中国革命史展等。此外,二楼曾是梧州市图书馆的临时馆址。
浮桥铁柱“移居”北山
据史料记载,梧州工业的冶炼技术,在明朝已很发达,明成化七年(1471年),梧州总督韩雍在九坊街对开河面,筹建桂江浮桥。浮桥东端位于桂江二路石灰巷对出的码头,桥的西端是角嘴码头。他命人用生铁铸造浮桥四根铁柱,每根长6.3米,直径25厘米,重3吨,分16段铸接而成,柱顶铸有镇桥瑞兽。铁柱分立桂江口两岸,以木造舟船56只,每只舟船长9尺,使用铁锁链两条,系舟于锁,系锁于柱,每隔8尺系舟一只,用木板复盖舟面,两边列木栏作扶手,连成浮桥,贯通河西与河东。这是梧州历史上第一座浮桥,万历年间损毁,至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重建。一直沿用数百年,清同治年间再废毁,唯存埋铁柱四条于两岸地下,铁柱码头亦因此而得名。我家就是在铁柱码头居住及经营建筑器材业生意,铺名叫新中建筑器材店,地铺楼宅。
1950年,市政府在三角嘴和小南码头之间新造浮桥,让人们河东河西往来方便。1958年,从铁柱码头及对岸地下约3米深处,各挖出两根铁柱,仍甚为完整;1970年,四根铁柱移置北山的中山纪念堂前两侧竖立,供游人观赏,见者无不赞叹梧州古代铸造业的辉煌发达,能铸大件器物而又不失精细。
北山留影记录童年欢乐
1948年8月,我父亲罗凤榕先生任苍梧县税捐稽征处处长。我在梧州天主教圣心小学就读。北山是学校及家长常带我们去玩的地方。当年一个星期日,父母带我和大妹上北山,在妈妈手把手调教下,以中山纪念堂为背景,我成功地给爸爸拍了一张生活相,人像及背景都很清晰,令我十分高兴,一直珍藏至今,这是我平生用相机拍摄的第一张照片。那年,我仅6岁。
北山上有一座晨钟亭,悬挂南汉乾和十六年(公元958年)所铸铜钟,高120厘米,重250公斤,有突花纹及铭文,撞钟声洪,震耳欲聋,全市皆闻。就是在这铜钟下,妈妈教我背诵《枫桥夜泊》,结合晨钟亭的大钟,领会“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在这儿,妈妈还给我们讲孙悟空千里学艺、大闹天宫,以及岳母刺字“尽忠报国”等故事,使我明了做人要忠直勇敢、爱国爱家的道理。
那时,每逢年节喜庆日,梧州人呼朋唤友,三五知己,或扶老携幼,合家出动,云集到北山游玩。节日筹办单位将中山纪念堂前后,装扮得七彩缤纷,张灯结彩,夜如白昼,到处洋溢节日气氛。园林工作者把蔓生植物折弯成各种几何图形,或动物造像,特别是当年生肖动物,如龙虎牛羊猪兔马猴等,造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游人煕煕攘攘,摩肩接踵,玩游戏、猜灯谜、领奖品、吃零食、谈家常,各适其适,均尽兴而归。这小小的北山,有时竟然汇聚了过万名游客。
1963年8月18日,我们圣心小学同学一行16人,在小学毕业8年后欢聚。当时圣心小学已迭次更名为光明小学、第三小学、民主路小学。我们在中山公园、人民礼堂游览,那时,不少同学已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有的仍在校攻读。我们也拍下不少相片,对相片作了题词,其中一张题为“三十年后知谁在?”不幸言中的是,30年后真的有几位老友谢世,我们都无限怀念他们。
新闻推荐
七位“非遗”传承人同步上线 “茶船古道·新丝路”梧州六堡茶行销全球第三场网络直播将于明天举行
本报讯“茶船古道·新丝路”梧州六堡茶行销全球第二场网络直播活动8月15日在京东商城、淘宝网等两个直播平台上线,吸引不...
苍梧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