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劳动课

梧州日报 2020-05-21 06:52 大字

梁远成

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当时的苍梧中山中学读书。那时,离学校十多公里远的两广交界的铜镬大山有学校的农场,是学生劳动的农场。我们在那里种上木薯和花生等,每月都要去农场劳动两三次。由于任务不同,我们每一次携带的劳动工具自然就不一样。

有一次,劳动任务又来了,主要是施肥。我们班全班同学便都挑着一担粪从学校出发了。粪,也是我们自己积的,和当时农家的农家肥一样,就是塘泥加粪水,然后晒干,捣碎。

挑粪的工具是篸箕。每人都挑大半个篸箕的粪,赤着脚,踩着泥土路,浩浩荡荡往山里进发。

路上,有两个男同学特捣蛋,就是走路故意摇摇晃晃的,以让肩上的担子东摆西荡,粪从篸箕里抛洒出来。于是,路走了一半,他们篸箕的粪也掉了一半。

负责管理的是班长,有同学向班长告状,可班长也不能批评同学。不过,班长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半途歇息时,建议全班同学集体合唱《劳动最光荣》这首歌。我们都明白班长的心思,于是齐声呼应,洪亮的歌声在山谷中荡响。唱罢,班长说:“我们唱得好,也要做得好。”

到达铜镬大山目的地时,同学们都惊讶地发现,那两个捣蛋同学的篸箕里的粪变多了,且是满满的。而且,他们都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

我们询问他们,他们不好意思地说,是从附近一个村子里找来的。唱完歌后,他们感到很不好意思,越想越惭愧,便商议找粪事宜。于是,经过一个村子时,他们便向人打听,并很快找到队长。他们对队长说明他们是学生,今天到铜镬大山农场劳动,然后撒谎道:“在半路不小心跌了一跤,把粪倾倒到小溪里了。”队长对学校的工作表示支持,便让他们到生产队里的粪房随便取。

上世纪的劳动课,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新闻推荐

学讲话 见行动 政策服务送上门 重大项目加快步 市发展改革委深入学习贯彻鹿心社在梧调研讲话精神

本报讯(记者陈素雅通讯员吴林全刘锴)西江河面百舸争流,岸上港区建设如火如荼。在梧州临港经济区大片平整的工地上,焊花四起,运...

苍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苍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