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 春风吹遍小山村 探访苍梧县梨埠镇蒌底村
本报记者 曾韵 通讯员 潘绍珊
84公里,两个半小时。4月底,记者从梧州市区驱车先后经过苍梧县梨埠镇镇区、石桥镇,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来到大山深处的蒌底村。
蒌底村坐落于苍梧县梨埠镇驻地西北40公里,因地处山区库区,生态林多、可耕种土地少,交通条件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等原因,成为梨埠镇深度贫困村之一。该村共有4个自然村、17个生产小组,总人口414户1961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3户704人,目前全村未脱贫贫困人口2户11人。
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一批批帮扶力量来到这个偏远的村屯,从路桥、住房等基础设施到小孩上学、产业发展等都提出了解决措施,蒌底村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26.76%下降至现在的0.52%。
路桥通了,发展有希望
蒌底村是处于路网末梢的村屯,由于路桥的“缺位”,村民过河要趟水,运输要肩挑绕道,解决出行“第一公里”难题成了当地村民的迫切期盼。
家住蒌底村石板组的许聪明就读于蒌底小学四只屋分校五年级,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两条小溪,由于没有桥梁,他只能脱下鞋袜,卷起裤脚趟水过河。每逢雨季,溪水上涨,他和小伙伴便只能绕另一条山路,通过村民自行搭建的简易木板桥,多花20分钟才到达学校,上学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
多年来,修建新桥成为了村民们的共同心愿,但对于深山里的穷村来说,建桥资金从哪里来?梧州市实施的“第一公里·路桥”惠民工程,为村民带来了希望。
“扶贫就要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2018年,蒌底村驻村第一书记肖劲波带着扶贫队伍,争取到上级资金305万元,建设了“第一公里·桥”2座,硬化村组道路2条,共5.5公里。
“以前溪上没有桥,每到雨季泄洪时,孩子趟水过河都会担惊受怕。现在有这个桥了,真是方便了不少,孩子每天都能平平安安上学了。”许聪明的父亲许正章感慨道。
道路虽短,桥梁虽小,给当地村民铺就的却是一条通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如今,全村9个自然村,有7个村通了水泥硬化路,2个村通了砂石路,达标率达100%。
资源有了,景点待新生
要真正拔除穷根,离不开产业的保障。
蒌底村包村干部潘金光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该村有一个天然的瀑布群,也就是皇殿梯级瀑布群,整个瀑布群绵延两公里,最高的瀑布落差近20米,瀑布顶还有一个栩栩如生的石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参观,翻过瀑布群则到达瑶族聚居区石龟组,不少游客也会去亲身体验少数民族风情。“1999年,那时平均每天到蒌底村来参观的游客达到4000多人次。”
但好景不长,不到两三年时间,由于景点路途遥远,没有其他旅游设施,加上住宿等配套设施不齐全,游客大幅减少,皇殿梯级瀑布群就如一个过客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无人问津。
“蒌底村这么好的资源可不能浪费。”据肖劲波介绍,今年蒌底村将利用镇政府扶贫资金30万元,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皇殿瀑布农家旅游区,预计每年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今年6月底前,农家乐及凉亭等配套设施可全部完工,牌坊也将进行翻新,届时游客在景区内将能全方位多角度欣赏到独特的林泉美景。”
收入高了,开启新生活
2018年11月以前,黄杰祥一家6口常年住在蒌底村石板组里用简易木板搭建的临时用房,一下雨房子就漏水。“那时候,一家人能吃饱穿暖就已经很满足了,能在镇上里有一套房子是想都没想过的。”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惠民政策,2018年11月,黄杰祥一家告别“陋室”,每人自筹2500元搬进了苍梧县石桥“老乡家园”集中安置小区,圆了安居梦。
让黄杰祥高兴的是,不但生活环境改善了,孩子的读书条件变好了,以往在村里务农的他也在市区顺利找到中意的工作,妻子则在住处附近的石桥联志玩具礼品(苍梧)有限公司扶贫车间上班。
像黄杰祥一家“穷窝”换“新房”,只是蒌底村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过上幸福日子的一个缩影。两年来,经过蒌底村的不断努力,有20户贫困户96人已入住石桥“老乡家园”集中安置小区,开启了新的生活。
昔日趟水求学路,今朝畅通变坦途;打造农家乐旅游景区,皇殿瀑布有待华丽转身;易地搬迁挪穷窝,村民搬出新生活……这一切,都让我们听到了这个深度贫困村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奋勇前进的铿锵足音。
新闻推荐
打造“一河两岸”田园综合体 龙圩区新地镇都梅村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本报讯(记者纪荣兰通讯员倪桂木郑超龙胡敏慧)古色古香的乡村建筑群、体验观赏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特色农副产品种养……近年...
苍梧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