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六堡茶人,陈伯昌不仅在六堡茶传统制茶技艺上推陈出新,更面向海内外积极传播六堡茶文化,被大家称为“六堡昌” 老茶人传承茶文化

西江都市报 2020-05-01 06:50 大字

本报记者蒙敏莹

木质揉捻机、竹编水壶、老葫芦、陶瓷茶杯……位于梧州骑楼城的陈伯昌非遗传习所里,摆设着许多与茶有关的老物件,这些都是陈伯昌走街串巷搜罗而来的宝贝,也见证着他对六堡茶的深情。

在梧州茶界,陈伯昌被大家称为“六堡昌”。多年来,作为六堡茶人的他,不仅在掌握六堡茶传统制茶技艺精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更积极推动文化传承和技艺推广相融合,做好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让六堡茶文化走出梧州,走向全国。

走进高校做老师

陈伯昌是土生土长的六堡镇九城人,世代务茶,从小便接触六堡茶,耳濡目染间,他对六堡茶的感情越来越深。1978年,高中毕业后,陈伯昌被分配到九城茶厂担任技术员,加深了他对六堡茶的认识。

釆青、晾青、杀青、揉捻、堆闷、复揉、干燥、分拣、陈化……六堡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像烙印一般烙在陈伯昌的心里。作为六堡茶制作技艺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陈伯昌认为,传承必须讲究完整性,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

“就好比制作茶膏,虽然制作成本高、熬制难、市场小,但我还是要做,这是我传承六堡茶文化的责任。”陈伯昌边把一块十多斤的六堡茶膏小心地放入展示柜中边说,茶膏是六堡镇的一种传统茶产品,虽然看上去黑乎乎的其貌不扬,却极具保健功效。要做成一块茶膏,要经过三天三夜的熬制,十斤茶才能熬出一斤茶膏。由于成本高,所以订单较少。即使如此,他还是坚持制作茶膏,并将这门手艺传授给自己的两个儿子。“但是,传承绝不应只限于家族之间。”

陈伯昌认为,六堡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独特的工艺,只有不断地传承与弘扬其文化精华,才能更好地助推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他不仅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梧州职业技术学院、苍梧中等专业学校等院校担任老师,而且牵头成立了六堡农家茶协会,设立了陈伯昌非遗传习所。传习所里不仅陈列茶叶和茶具,还设置有制茶、泡茶等体验设备,这里已经成为广西师范大学、梧州学院、梧州职业技术学院、苍梧中等专业学校等院校的教学实践基地。2010年,陈伯昌更牵头成立了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面向国内外传播六堡茶文化,促进会的成员涵盖了加拿大、韩国、英国等国的茶人茶商。

主动参与斗茶赛

随着热水入壶,一瞬间茶香四溢。陈伯昌为前来拜访的好友冲上一壶“貂蝉”六堡茶,一斟一酌间,慢慢讲述好茶背后的故事。

“要做一个合格的工匠,不仅要将工艺传承下来,还要学会创新。”陈伯昌说,要让传承具有生命力,就要取其精髓、不断升华,在保留古韵的同时赋予它时代气息。正是传承精神与创新意识的有机融合,让陈伯昌的制茶技艺不断提升、产品日趋丰富,他也因此荣膺2019年度“广西工匠”称号。

明前茶生在乍暖还寒时,如貂蝉登楼拜月夜;明后茶形态娇美,恰似西施回眸一笑百媚生;夏茶汤似瑶池醴泉泻,色如春娇芳草绿,仿佛贵妃醉酒众生迷;秋茶入口即有沧桑意,让人联想到马上琵琶昭君怨……“四大美人”茶是陈伯昌在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选用苍梧群体种六堡茶原料制作,通过创新杀青和提香的工艺改良口感,并用我国古代四大美人来分别命名的四个季节茶叶产品。这个系列的茶品一推出市场,就受到各地茶商和消费者的青睐。

创新不仅仅体现于制作技术和研发产品,更体现在传承技艺与传播文化的方式上。陈伯昌说,以前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是父子之间“手上功夫”的代际传承,但如今,技艺传承要走上课堂面向大众,传授者不仅要将“手上功夫”传授出去,还要用科学依据让学生理解和信服。

翻、捺、挪、甩、抖、扣、挺、抓、压磨、烫……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传统工艺炒青的动作,陈伯昌将技术动作具化为文字,并印刷成培训小手册。此外,“茶多酚”“光合作用”“茶多糖”“茶单宁”等词汇也走进了陈伯昌的传统工艺教学课堂,让学生可以更加科学地认识六堡茶的特性及种制技术。

这些年,诸多荣誉加身,陈伯昌却将此视作鞭策与责任。去年,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动参与梧州日报社举办的2019梧州六堡茶民间斗茶大赛,协助组织茶人茶商参赛,让六堡茶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如今,在做大传统工艺六堡茶产业的征途上,他仍在不断地努力着……

新闻推荐

“一项目一方案”抢抓进度 旺甫工业小镇抢抓时机加快项目建设

本报讯(记者梁萍通讯员李依林)近期,苍梧县旺甫工业小镇各个建设项目抢抓晴朗天气,加快施工进度,促进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工业...

苍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苍梧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