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六堡茶博物馆” 记苍梧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伯昌
本报记者骆万丽通讯员蒙翠云
在六堡茶业界,陈伯昌被大家称为“行走的‘六堡茶博物馆’”。他知识渊博,对六堡茶的历史文化、制作技艺、特色功效了如指掌;他与时俱进,在掌握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市场需求,推陈出新;作为六堡茶“非遗”传承人,他积极推动技艺传承和教育相融合,培养出桃李满园,让六堡茶文化走出梧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岁月坚守
41年沉淀一缕茶香
作为土生土长的六堡人,陈伯昌祖祖辈辈都参与制茶,耳濡目染间,他与六堡茶结下不解之缘。
1978年毕业后,陈伯昌在六堡镇九城茶厂当过技术员、销售员,也曾在六堡茶市场低迷时期下海经商。但几经辗转,他始终难以割舍对六堡茶的那份牵挂。
每当有机会,他便走街串巷,寻找前辈们留下来的与茶有关的老物件,大到古老的运茶木船、木制揉捻机,小到葫芦、茶杯。如今,这些心爱之物都陈列在他位于梧州骑楼城的六堡茶历史文化展示馆中,成为他对六堡茶40多年“一往情深”的见证。
熟悉陈伯昌的人都知道,他心中的“丘壑“,远比展示馆更为深远。
“六堡茶的芽、叶、花、果、梗,都可以做茶喝,每个部位品质特征以及保健功效各有不同。”“经采青、晾青、杀青、揉捻、堆闷、烘焙、复揉、干燥、挑选、陈化等工艺,才能成就一味好茶……”说到六堡茶,陈伯昌口若悬河,仿佛脑海里有一本“百科全书”。
陈伯昌对六堡茶的岁月坚守,不仅在于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实践。为寻找最优质的原材料,他用双脚丈量过六堡镇的每一座茶山;为精准把控烘焙程度,他用双手感知过每一片茶叶的温度;为改良制茶工序,提高制茶时柴火燃烧热量的利用率,他自创七灶灶孔相连的“制茶神器”——七星灶;为守护传统制茶技艺,即使订货少、不赚钱,他依然每年坚持采摘顶级茶叶嫩芽熬制茶膏留存,只为前来品茶的人知道它的存在。
推陈出新
“老六堡”焕发新生机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陈伯昌意识到,“老六堡”要振兴,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融入现代元素。
文化底蕴是茶的灵魂,而品牌创建正是突出茶之灵魂的关键。陈伯昌创造性地用我国古代四大美人来比喻六堡茶的四款新茶,令人耳目一新。“明前茶生在乍暖还寒时,如貂蝉登楼拜月夜;明后茶形态娇美,恰似西施回眸一笑百媚生;夏茶汤似瑶池醴泉泻,色如春娇芳草绿,仿佛贵妃醉酒众生迷;秋茶入口即有沧桑意,让人联想到马上琵琶昭君怨。”
品牌的创建犹如点睛之笔,让四款茶脱颖而出,“四大美人”迅速成为六堡茶一个响亮的品牌,受到全国各地茶商和消费者的青睐。
为适应新时代市场需求,他成立苍梧县金福六堡茶有限公司,引进黑茶清洁化加工流水线,针对国际市场有机茶畅销的形势,加强茶园建设和管理,使近300亩茶园通过六堡有机茶认证,开发出来的有机茶远销印尼、韩国等国。
陈伯昌透露,他从烧制陶瓷的龙窑得到启发,尝试从影响机制茶口感的最重要一环着手,在生产线上加入炭火烘焙,改变了现有的机制茶因用热风烘干而造成的口感欠佳,力争保留传统工艺的“老六堡味道”。
桃李满园
让六堡茶香飘世界
这些年,诸多荣誉加身,陈伯昌把它们化作责任与担当,沉淀在六堡茶的传承中。
陈伯昌牵头成立了六堡农家茶协会,指导茶农种茶制茶,帮助他们致富;他在六堡茶历史文化展示馆设立“非遗”传习所,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他把六堡茶文化带进各大高职院校,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培养六堡茶专业人才;他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商贸学校、苍梧中等专业学校、梧州二职校等联合开设“大师工作室”,为学生们传道授业。
如今,陈伯昌还是梧州市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他的传习所,不仅常有泰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越南等留学生前来学习,而且还成为老挝川矿普山古树茶发展公司的中国茶文化种植制作培训基地。
“让六堡茶香飘世界,是我的职责与使命,也是我一生的奋斗目标。”陈伯昌说。
新闻推荐
“两会”进行时 做大做强做精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畅谈坚持产业兴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记者祝琳)梧州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尤其是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市“两会”召开期间,“产业兴市”成为...
苍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苍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