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的塘基街与考棚街

梧州日报 2019-12-30 06:53 大字

考棚街。(模拟资料图)

周广熙

据记载,原先的梧州古城,到清末民初还是个“周八百六十丈”的小城,共五座城门,俗称小南门、大南门、东门、北门、西门。城内分属十二社,主要是官署衙门,有府署、县署、协台、考试院。老梧州的街道砖砌狭窄,有塘基街(即后来的大中下路)、考棚街(即后来的大中上路)等街道。一些有名的科举故事,就发生在这两条街道上。考棚是指用于进行科举考试的地方。

据《梧州史志》记载,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主持教育的机构学院行署始建。为梧州所辖各县童生应试之所。学院行署设在北城门之内(三中附近),为砖木结构,有大堂5楹,二堂5楹,两旁有厢房各6间。内衙三堂5楹,东西两侧各有厢房2间。前为仪门门房,两侧各设一个供学子考试的大考场。这木结构架的单层建筑,也称“考棚”。故这条路上段就有“考棚街”之称了(大中路上段)。

当时,考生考试的课桌是用长条木板钉合,而那时书写是用毛笔,考试时还得临时加水研磨墨条,有时用力过大,木板桌会晃动,只要有一人磨墨,其他考生就得停笔等待磨墨。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纯木考棚拆除后换砖木结构,建成将一个个考生分隔开的考室16间,课桌由砖石砌筑,就不必担心磨墨震动的影响。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考棚重新粉刷漆饰,增建了点名亭、避雨亭。清末,科举制度结束,学院行署另作他用。梧州的考棚与考棚街,只能存在历史文图之中。

作为曾经的岭南文化中心,梧州的学术气氛浓厚,人才辈出。清康熙年间,梧州知府李世孝在任职期间,就产生这样的感慨:“梧治近控三江,遥联五岭,桂水绕其前,大云(今白云山)峙其左,壮哉,一大都会也。”梧州聚山川之灵气,得两广之人和,清康熙年间创建的传经书院存在了200多年。至于传经书院所传之“经”,当然是儒家之经典,书院所教授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事和科举应试的技能。书院的教育方式是卓有成效的,明清两个朝代的科举考试,据资料记载,钦取进士名额明显增多。

过去,大中路分为下段(旧称塘基街)和上段(旧称考棚街)。1929年,梧州扩建马路后,改称大中上、下街,因其位处城区中心,又是较大的道路,故在1953年起统称大中路。这里有曾被称为“广西第一巨厦”的广西银行旧址,还有清代同治年间梁廷栋的“太史第”原址。过去有名的中西学堂、广西省立第二中学、苍梧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以及梧州女子中学(今梧州三中),亦处于大中路西北角。

广西省立第二中学是梧州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最早称为中西学堂,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创办,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梧州府中学堂,清宣统元年(1909年)改名为梧州中学堂,1917年改为广西省立第二中学校。1926年秋,该校从考棚街迁至位于梧州鸳鸯江畔的三角嘴。

大中路还几乎汇集了当时全梧州市的书店。据《梧州文化》记载,从1925年起至解放初期,先后在这里设立的书店有24家之多。诸如著名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以及专营石印线装书的上海广益书局、锦章书局、会文堂书局等,均在此设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此外,这里还有大华书店、建国书店、良友书店、大中书店等知名书店,以及“广明新”“更生”“中书阁”“杨桂和”等文具店。

由此可见,考棚街是梧州文化的发源地。

新闻推荐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破解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心理问题 苍梧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乡村孩子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本报讯近日,“文明实践·呵护心灵”2019年梧州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心理健康辅导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在苍梧县木双镇天平小学展开...

苍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苍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