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稀奔耋的诗词画爱好者姚式夫,将千言万语化作一首首诗词,希望给后代留下一笔精神财富 把家书 藏在诗词里
本报记者 姚蓝婷文/摄
由苍梧县沙头供销合作社退休的姚式夫,退休后酷爱诗书习作,先后加入沙头诗社、东安诗社和广西诗词学会,曾获得中国国学研究会给予的“纪念改革开放35周年国学文化艺术最高成就奖金奖”,其作品还入选《新中国文艺35周年》。今年10月,他汇编的一本收录了百余首原创诗作的《桑榆晚晴》诗书画集印刷面世,诗书画集里传递的内容丰富而又宽泛,分故乡风情、盛世中华、山河锦绣和高山流水四部分,国事、家事、身边事,皆入诗成词。
孜孜不倦研学思
每年,沙头诗社都有形式多样的诗词吟诵文化活动,姚式夫会与诗友在活动中研讨遣词造句,抒发情感,将生活的所见所闻写成诗词。说起与诗词的情缘,姚式夫回忆道,2009年,好友岑路到家中拜访时,知道他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热爱书法,便提议他尝试学诗写诗。此时,欣逢沙头诗社新成,姚式夫便报名加入,诗词创作的激情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初学诗词,对于写诗的平仄韵律,姚式夫全然不知,但他凭着一股初犊劲,由零开始,从平仄、韵字,到诗的起承转合,认真参考和借鉴前人的创作方法,学习各类诗词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此外,他还坚持边学边写,一有功夫,就将自己写成的绝句、律诗与诗友们交流“切磋”,寻找差距和不足。姚式夫还记得,加入沙头诗社后,自己写了第一首格律诗《贺沙头诗社成立》(七绝)。
久而久之,对于创作诗词,姚式夫越来越得心应手,他的作品也不断得到诗友们的认可。“学诗要敢于下问,多看书,借句熟诗,逐渐就学会写诗了。”姚式夫说。
残笺结集作家珍
这些年来,一有空闲时间,姚式夫就用来写诗、写书法。他一边捕捉着生活中诗意的一面,享受着诗词所带来的美好感受;一边着力挖掘沙头本土的诗化生活,希望为沙头当地增添文化的光彩。“退休后有了空闲时间,我就一直希望能尽自己所能,为社会传递一些正能量,为宣传沙头做一些贡献。”姚式夫说。
2017年,为了给下一代做一个好榜样,弘扬道德文化,姚式夫萌生了要写一本书给后代的念头,希望后辈能从书中获得精神营养或思想启迪。
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在本该舒舒服服安享晚年的时候,竟然折腾起来自己的身子骨,写书出书,着实有点不多见。姚式夫偏偏就是这么一个倔性子,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挑选诗作。此外,姚式夫还是一名写草书的“老手”,他每挑选一首诗作,必用书法手抄一稿,再配以摄影作品一张,把诗、书、画巧妙地融合于一体,常常一弄就是大半天。由于时常对着电脑打字、排版、删改,姚式夫眼睛吃不消,患上眼疾,至今还没有痊愈。
今年10月,这本题为《桑榆晚晴》的诗书画集终于印刷面世了,姚式夫感慨地说道:“我将近80岁了,诗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想以诗传言,告诉下一代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满怀爱党爱国情怀,遵规守法,清白做人,还要有积极向上的品德。”
一名诗友黎全三在翻开《桑榆晚晴》样本时,评价说:“迫不及待地翻阅集子,发现百十余首诗作中,草书飘逸其间,画影点缀渲染其内,名符其实的图文并茂,况且作者精心设计的版面,该文则文,该画则画,该书则书。让人既欣赏到五彩缤纷的画面,又品味到俊逸潇洒墨影,还能细嚼慢咽出他那出俗猎奇的文句。说是色香味俱全的文化盛宴,绝不过誉。”
新闻推荐
11月11日,市委办组织帮扶干部到苍梧县沙头镇深塘村、石桥镇培中村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助秋收”活动,助力贫困户...
苍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苍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