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斗新时代 公路通村到户 致富后劲十足 一个特困山村的路桥建设变化
本报通讯员 杨苑君 温玉静
从前泥水路,如今水泥路;从前淌水过,如今不湿脚。苍梧县沙头镇深塘村是一个边远特困山村。“八山一水一耕地” 是该村的真实写照。“出行难”一度成为横亘在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第一公里”难题。
随着“村村通”“第一公里·路桥”惠民工程等项目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逐渐补齐。现在,一座座新桥建起来,一条条绵延的公路通村到组,打通了交通的“神经末梢”,成为该村发家的“致富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昔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弯连着弯、经过一坡又一坡。从苍梧县沙头镇政府出发,开汽车到地处该镇西北部的深塘村,约16公里的路程要开50多分钟。该村村屯分散,山多田少,是自治区“十三五”扶贫开发贫困村。
市委办干部吴健华曾在深塘村挂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他还记得第一天到村里报到时的情况:“2012年,我走路进村花了差不多三个小时。当时我就想,村子要发展,一定要先解决交通问题。”
深塘村委副主任钟甫英生长于斯,提起深塘村以前的道路状况,也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村只有一条小路,在上世纪80年代,村民想建房子,都是靠马匹运来物料。”
深塘村的路况差在雨季体现得特别明显,一到下雨天,道路就泥泞不堪,车辆和行人寸步难行。在进入深塘村的鸭公头水电站放水涵洞路段,弯急坡陡,道路又经常遭受水毁,行经此路段险象环生,曾有摩托车在此翻下坡去。
不仅路不好走,桥也是简易木桥。该村寨儿组的漫水桥,用几根木头几块木板简单搭建而成,十分危险。村民们告诉记者,在几年前一场暴雨后,曾有几名小学生放学过木板桥时,差点被山洪冲走。
落后的道路交通让村民苦不堪言,也制约了村里的经济发展。深塘村竹木资源丰富,但路不通、河流小溪又多,货物运输困难。村民想把竹子、木料送到城里卖,除了靠马匹运出去,就只剩水路能走了。钟甫英说,有的村民把木料扎成木排,人带上吃饭的工具在木排上顺流而下,经过三四天才能到沙头大桥上岸,再拿到市场售卖。
山高路远,经济基础差,深塘村村民盼望修路的愿望十分强烈。
如今:路通桥通,脱贫在望
2012年,随着“村村通硬化路”工程完成,深塘村有了直通到沙头镇的水泥路。随后,在后盾单位市委办公室的支持下,历任第一书记带领村“两委”干部积极争取村屯道路的硬化项目,补齐交通短板。
路通财就通。近日,笔者驱车从沙头镇到深塘村期间,不断看到有大型卡车运输木料、竹制品等出村。深塘村驻村第一书记陈炎飞介绍,如今村民不再为运输问题发愁,卡车可直接开进村里运送竹木出村,也可以开到农户家门口收购新鲜砂糖橘。通过招商引资,深塘村还引来了福建商人投资500万元,办绿色竹制品产业,能带动100多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务工,把村里1.2万亩黄姚竹资源变成脱贫的动力。
镜头转回寨儿组。绿树掩映,碧江之上,一座崭新的寨儿桥已投入使用,该桥由“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合力建成。2017年初,市“第一公里·桥”惠民工程开始后,十几个村民小组联名申请建桥,通过自发捐资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用不足三个月时间建设桥梁14座,把“深塘实践”干成全市“第一公里·桥”惠民工程的典型。
自2012年至2018年,深塘村的村屯硬化道路全长约15公里,2017年至2019年共有18座桥梁建成通车。如今,深塘村通村道路桥梁建设,带动了生态肉猪养殖、蜂蜜、砂糖橘等特色农产品经济,还引进竹器加工和电商等五家企业落地发展,村子正朝着今年脱贫的目标稳步前进。
■新闻背景
“十二五”时期,全市农村公路累计完成投资约14.8亿元,建成县乡道联网路9条共120公里、通村硬化路项目154个共1183.3公里,863个建制村于2014年底全部实现水泥路面硬化。
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第一公里·路桥”惠民工程活动农村桥梁项目完工861座,在建项目70座,累计实现投资额约2.35亿元,桥长共约1万米。农村联网道路完工603条,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路长共约686公里,建设覆盖约275个村(屯),其中约161个贫困村,惠及贫困人口120万人。
壮丽 年
新闻推荐
走红色之旅忆峥嵘岁月 苍梧县梨埠镇老协组织退休干部赴井冈山参观学习
本报讯近日,苍梧县梨埠镇老年协会组织47名退休党员干部,赴井冈山开展为期3天的参观学习,重走红色之旅,重温革命历史。此次活...
苍梧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