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情怀写乡愁 ——读覃炜明新著《活在吾乡》
黄国昌
最近拜读覃炜明的新书《活在吾乡》(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深深被书中所描写的人和事所震撼。这是一本反映本土乡情十分浓郁的散文集,书中的小人物,身份卑微,命运坎坷,几乎被人遗忘,却十分真实的反映当时农村农民的生活状况,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纵观全书,与其说的文学毋宁说是人学,值得读者细细品读。
《活在吾乡》是作者倾注最多心血的散文集,可谓“十年磨一剑”。据作者介绍,这本书整整用了十年时间,每篇都经过反复思考与酝酿,饱含深情娓娓道来,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鲜活生动,描写的场景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书中涉及的人物众多,有父母兄弟,有叔伯长辈,有同事朋友,作者用真情去记述他们,用朴实的语言去描摹他们的音容笑貌,人生际遇,悲欢离合等。文学除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外还具备还原历史的功能。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人的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不同的时代必然有不同的命运,不同的命运又构成错综复杂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生活的时代,但是可以再现生活的影像,尽管是悲苦的甚至是不忍回忆的往事。《活在吾乡》系列散文,更多是回忆过去,记录历史,对家乡和亲人怀着浓浓的爱,对父辈生活状态的描述,真实细腻,震撼人心,突出一个“活”字,从一个“活”字读懂一个时代,了解一段历史。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好散文不外乎情感真实,只有真情感才能打动人心。细节真实是《活在吾乡》最打动人的地方。无论是《吾祖吾亲》《吾家吾邻》还是《吾乡吾路》《吾师吾友》等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都是作者熟知的或亲身经历,故而下笔从容,细节生动,真实可感,使人如临其境,如遇其人。三伯爷、七嫂、小弟、阿德哥……历历在目,他们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沉浮起伏都牵动我们的心。地域性鲜明是我喜欢《活在吾乡》的另一个原因。作者是苍梧岭脚人,与笔者家乡山水相连,同属桂东南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文内所描写的山川、河流、风俗、人情,对我来说十分熟悉,尤其是对生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许多农村人都似曾相识。过去,了解桂东南地区风土人情的文学作品较为零散,像如此集中描写、全景式反映一个村落的生活变迁几乎前所未有。作者虽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写波澜壮阔的事件,却是把一个个小人物、一件件平凡小事串缀起来,以小见大,见证了那个特殊时期时代中国南方农村社会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原生态的描述,还原了生活的真实,许多细节的描写几乎令人窒息。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大胆描写那个物质匮乏时期普通家庭面临的困厄与无助,同时又表现出坚韧与不屈的人性美。无论是写苦命的妈妈还是写短命的父亲,毫不吝啬笔墨重彩,真诚真挚真情令人感动。作者笔下的外婆、舅舅、二叔、六姨、姨丈、堂姐等亲戚,地位卑微却淳朴善良,生活艰苦却顽强不屈,使得这组纪实散文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浓浓的“情”字。
语言鲜活是《活在吾乡》另一个特色。作者长期生活在桂东南地区,生活习俗、语言习惯无不打上地域性标签,其散文语言也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二叔:我的“养饭爷”》中的“养饭爷”“上门”、“上门狗”等句子都是地方话,通俗易懂,很接地气。类似的极具地方特色的语言在文中比比皆是,彰显出覃炜明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活在吾乡》虽然说是一部纪实性散文集,通过写亲情回忆往事,通过往事记录时代,寄托乡愁。作者写作的初衷仅仅是为卑微者留痕,但其中浓浓的乡愁与乡思,引发无数人的思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家乡情结,社会的文明进步不可避免改变原来的社会结构,故乡的概念已变得模糊,无法回去的故乡和正在消失的故乡,弥漫在每个人的心头。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员的流动,社会的嬗变,乡愁记忆变得愈加浓烈,挥之不去。乡愁是什么?乡愁是记忆里故乡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是永远盘踞在你心里难以泯灭难以忘却的淡淡忧伤,是我们精神皈依和灵魂安放的地方,是我们永远能记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活在吾乡》满足了我们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
新闻推荐
苍梧县部分机关进驻新县城 行政办公政务服务全面运转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本报讯(记者梁萍通讯员苏奕柏钟斌明)12月27日,苍梧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及县直部门部分机关干部正式进驻石桥新县城办公。新县城实现部分搬迁,为加快推进新县城建设提速、整体搬迁打下坚实基础。新县...
苍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苍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