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罗炳寰从梧州到香港定居后,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应广西方面的邀请,他回到家乡投资设厂,加工出口茶叶 凤飞香江恋旧巢 重踏故土茶为缘

西江都市报 2017-12-25 16:31 大字

顾客在香港莲香楼饮茶。苏爱清摄2010年的云山食品厂李勇供图2010年,云山食品厂的工人在装卸茶叶。资料图片20世纪70年代末,自治区的农业专家在六堡公社茶场里考察茶种情况。 侯兆海供图20世纪80年代初期六堡茶茶区的采农在采茶。 侯兆海供图记者在香港的传统茶庄中寻觅六堡茶的身影。 苏爱清摄香港的传统茶行多分布于西环、上环一带苏爱清摄20世纪90年代的广西海外联谊会合照,左四为罗炳寰。 (资料图片)

采写:本报记者 苏爱清 杨麦龙天传

在历史的大潮里,无数茶人在“茶船古道”上留下了足迹。我们沿着这些足迹探行,追寻众多在历史迷雾中渐行渐远的背影,总能找到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

绵延不断的梧州茶事中,一段“供港陈茶”的记录可算是“插曲”。它由香港商人罗炳寰写就——20世纪80年代末,罗炳寰先生沿着西江进入梧州投资设厂,然后从越南进口毛茶原料,结合梧州六堡茶的生产工艺和香港制茶技术,加工制作茶叶再返销香港市场。

对于这段往事,梧州的茶人极少主动提及,但在梧州六堡茶类茶叶的外销历史中,这段往事又不可回避……

应邀回乡来投资

据1995年编修的《番禺年鉴》记载,罗炳寰祖籍番禺南村镇,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常委、香港胜利行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番禺工商联谊会名誉会长。

事实上,早在几十年前,罗炳寰就与梧州的工商业结缘了。2017年6月23日,我们寻访到一直与罗炳寰交好的原香港德信行茶叶经果部员工林圣光,据其介绍,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罗炳寰已经接管父辈的生意,在梧州经营一家淀粉厂。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实施公私合营政策,罗炳寰移交了淀粉厂的经营管理权,于1957年由德信行担保离开梧州到香港定居。此后,他创办了胜利行出口有限公司,从事柴炭生意,然后主营板材,成为当地的知名商人。

星移斗转,潮落潮起。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港澳地区的商人纷纷进入内地投资。据《广西通志·政协志》记载,1983年4月24日,罗炳寰被增补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随后广西方面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够回乡考察和投资。

1982年,梧州被国务院批准为乙类开放城市,成为外商关注的热土。在梧州投资,有良好前景,又能回馈家乡与亲友,可是,百业待兴之时该投资什么领域,这成了罗炳寰思考的重点。

今年64岁的张荣,是罗炳寰在梧投资建厂过程的见证人。当年,罗炳寰对他坦陈在梧州投资的心路历程。张荣接受记者采访时忆述,当时,香港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餐饮服务业兴旺发达,茶楼酒楼的消费市场极其广阔,梧州六堡茶在香港供不应求,很多香港茶商因此从国内外购进茶叶毛料,利用地下室、车库、地窖等场地发酵制作“港仓六堡茶”。喜爱喝茶的罗炳寰由此看到制茶产业的前景,想起梧州有很多闲置的防空洞可用作茶叶发酵陈化的场地,于是产生了回梧州投资制茶的念头。

看准商机后,罗炳寰说干就干。由于一直以来与梧州方面保持联系,他很快找到时任梧州市航运公司总经理的张子寿商议合作事宜,并到梧州考察投资环境。考察结果令罗炳寰非常满意,他就作出了投资决定,与梧州市航运公司合作成立了梧州云山食品有限公司,选择航运公司位于平民冲的防空洞发酵茶叶,并就近建设厂房和仓库。

张荣时任梧州市航运公司副总经理,1990年前后,他在梧州航运公司分管多种经营业务,因此,十分关注云山食品有限公司设立的茶叶加工厂——云山食品厂的建设情况。事隔多年,张荣仍清楚记得当年云山食品厂建设的点点滴滴。“厂房与仓库是三层高的建筑物,顶层用于存放准备出口的成品茶,第二层是包装车间,底层是茶叶发酵车间,经过发酵的茶叶就放在旁边的防空洞里陈化和存储。”张荣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在加快生产场地建设的同时,罗炳寰还带着技术人员前往梧州茶厂参观学习六堡茶制作工艺,再结合香港的制茶技术,形成了一套自有的茶叶制作工艺。

出于降低成本、保障原料供应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罗炳寰利用自己的渠道,从越南进口茶叶毛料,以“来料加工”的形式运到梧州,在云山食品厂加工制作。这些毛茶经过加工制作后,再由梧州市航运公司负责运到香港,交由“胜利行”销售。张荣至今仍然记得,从1991年开始,云山食品厂每年在梧州加工出口的茶叶都有三四百吨。

后来,张荣任梧港船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因为本职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云山食品厂的管理工作,公司便委派李镇机负责云山食品厂的管理,李勇也参与管理工作。2017年6月14日接受采访时,李勇告诉我们,云山食品厂生产的供港茶叶有两种,一种是“原旧茶”,一种是“陈茶”。“原旧茶”就是将茶叶毛料直接装包放置于防空洞内陈化,而“陈茶”则是没有经过蒸压的“发水茶”(采用冷水发酵技术制作的茶叶)。

逆流而上促出口

罗炳寰是一个商人,在商言商,如今回看过去,他当时选择在梧州投资建厂制茶的考量里,自然会有逐利成分。但是,我们不应苛责历史,更不能回避史实。无论出于何种考量,罗炳寰当年的投资决定,在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有着特殊的意蕴。

罗炳寰在梧州正式建厂制茶时,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大环境正在经历巨大变化。1984年6月,国务院批转《商业部关于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明确规定“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内销茶和出口茶彻底放开,实行议购议销,按经济区划组织多渠道流通和开放式市场,把经营搞活,扩大茶叶销售,促进茶叶生产继续发展”。这个文件颁布后,茶叶由二类物资降为三类物资,除边销茶外,全面实行议购议销的政策。

失去了计划经济时期的购销订单和生产补贴,茶叶的收购价格难以保证,销售价格更与市场脱轨。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面对茶叶收购价格低下的现实,梧州市很多茶农将茶树砍掉,改种八角、肉桂等经济作物。由于缺少生产原料,六堡公社(今为六堡镇)原有的八个六堡茶初制厂相继关闭。到了1986年年底,就连位于六堡公社内的苍梧县六堡茶厂也被迫停产,梧州茶厂、横县茶厂、桂林茶厂、灵山茶厂等主要的六堡茶生产企业此时也身陷困局,挣扎于生存的边缘。

源头先衰,整个产业难免凋零,当时负责组织六堡茶出口的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很快就难以为继。时任该公司总经理的熊燕萍接受采访时坦言,由于茶叶原料供应紧张,到了1985年,梧州六堡茶的年出口量从原来的过千吨迅速跌到了700吨左右,并呈逐年下滑趋势。为此,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于1988年专门组建精制六堡茶生产车间,并通过各种途径从外地组织购进毛茶确保生产原料供应,至1990年以后才逐渐挽回颓势。

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坚持六堡茶类茶叶生产的企业所剩无几,梧州六堡茶产业陷入了低潮。此时,罗炳寰逆流而上,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高级工程师吴平说:“在特定历史时期,罗炳寰在梧州设厂制作‘供港陈茶\’,对于梧州茶叶的出口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维系梧州茶叶的生产也是一种力量补充。”

斯人已去厂犹在

1991年过后,罗炳寰依靠云山食品厂和“胜利行”串联起梧州“供港陈茶”的产销两端,大量“陈茶”源源不断地输出到香港,供应香港各大茶楼酒楼和茶庄茶行。

据香港桂江船务公司副总经理陈桂生介绍,1993年该公司在梧州成立顺景港澳船务公司,购置船只从事梧港之间的货运业务,在公司的运输业务中就有茶叶。“每个月少则二三十吨多则四五十吨,有时甚至达到六七十吨,其中约三分之一是‘胜利行\’来料加工后运回香港的‘陈茶\’。此后几年里,这个出口量一直得到保持,最高峰的时候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最多的一年,顺景港澳船务公司运输出口的‘胜利行\’的茶叶超过了400吨。”

然而,人生无常。2002年前后,罗炳寰去世,他的女儿罗降玲接手了“胜利行”的“陈茶”经销生意。之后,梧州市航运公司与“胜利行”的合作逐渐收缩,最终友好分手,但罗降玲掌管下的云山食品厂仍然续写着制茶供港的历史。

就在此时,梧州六堡茶产业度过了低潮,进入发展回升轨道。此后十多年里,云山食品厂制作供港“陈茶”的出口量随之并行前进。李勇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从1991年至今20多年间,云山食品厂制作出口的“陈茶”总量累计达到6500吨。

近年来,“陈茶”的销售价格增长缓慢,而生产成本却飞速上涨,云山食品厂制作的“供港陈茶”利润越来越薄,出口量也越来越低。如今,云山食品厂已经开始谋求转型,向更高层次的茶叶制作区间发展。

世事变幻,斯人已去。对于罗炳寰在“茶船古道”的历史轨迹上留下的背影,与之交集者各有说法,后来观望者也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这一段发生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制茶故事,至今说来仍让人感慨万千。

“我们厂生产‘原旧茶\’和‘陈茶\’”

讲述人:李勇(40岁,云山食品厂负责人,现居梧州)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罗炳寰先生从香港来梧州考察市场,他发现梧州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且在平民冲附近的山顶有梧州市航运公司闲置的防空洞,条件十分适宜制作供港“陈茶”。于是,他着手创办梧州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建设供港“陈茶”加工厂(即梧州云山食品厂),并从1991年开始正式制作供港的“陈茶”。

罗炳寰先生是一个爱茶之人,从选料到制作,整个过程他都亲自把关,存放3年以上的“陈茶”才可以出仓销售,而且都要先寄样板到香港,让他审评后才能发货。罗炳寰先生当时虽远在香港,但时常来电话嘱咐我们要严格按标准抓好“陈茶”的生产制作。

罗炳寰先生还聘请梧州茶厂的师傅到厂里现场指导“陈茶”的加工制作,要求我们做好制茶工序的详细记录,学习梧州茶企的冷水发酵工艺,并结合港人制作“陈茶”的经验,创新一套符合供港“陈茶”的发酵技术。1991年,罗炳寰先生还把一些毛茶原料发给梧州茶企,与其合作加工制作“陈茶”,把窖藏陈化和木板干仓的工艺都运用到了供港“陈茶”的制作上。

我是2000年到云山食品厂工作的,当年我们只制作两种茶:一种是“原旧茶”,一种是“陈茶”。“原旧茶”就是将茶叶毛料直接装包后放置于防空洞陈化;“陈茶”就是“发水茶”,这种茶没有经过蒸压。一直以来,我们都以制作“陈茶”为主,产量很大。我记得,从1991年至今,我们厂累计出口供港“陈茶”6500吨左右。

我们的“陈茶”生产出来后,由梧州市航运公司的港澳船队运输到香港西环的码头,再由香港的茶叶经纪逐级分销到各酒楼或其他茶行。这个链条很清晰,生产商负责生产,经纪负责销售。因为香港的茶楼酒楼对于黑茶的叫法没有细分,香港人到茶楼喝茶都习惯叫“普洱”或“寿眉”,所以在香港茶叶基本归于这两大类。在香港一些茶行,我们可以看到用非常传统的牛皮纸包裹的黑茶放在货架上销售,都统一叫做“普洱”。我们生产出来的“陈茶”到了香港,很多会被当成普洱茶销售和供应茶楼。

2002年,罗炳寰先生去世后,他的女儿罗小姐接手经营供港的“陈茶”生意。随着老一辈的港人老去,香港上茶楼饮茶的消费者日渐减少,再加上近年来茶叶原料不断上涨,内地人工成本增加,我们生产的供港“陈茶”的销量亦大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罗小姐还一直坚持经营“陈茶”生意。

(由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冠名赞助)

新闻推荐

抓好后续保障助力稳定脱贫 苍梧石桥集中安置小区首批搬迁户陆续入住

本报讯12月18日,在苍梧县易地扶贫搬迁石桥集中安置小区举行入住仪式,多名搬迁户代表领到了新房钥匙。该小区已建成3栋安置楼,第一批302户搬迁户将陆续入住。据了解,苍梧县采取分散安置与集中安置相结...

苍梧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