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书写,源于底层的悲悯 ——读《走过谁的城》

来宾日报 2017-11-28 11:08 大字

《走过谁的城》

作者:白说废话

出版社: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内容简介:

一部底层人物为其他底层人物量身定制的编年史传记,一部也许会封存,更可能会佚失的城市档案。楚狂“白说废话”盖在“新广州”身上的一个印戳,宛如一卷二十一世纪初的南中国“清明上河图”。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杜甫的“三吏三别”之所以成为经典流传至今,源于其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现出作者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这是一种大格局,文人的表达视角绝不能仅仅聚焦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身上,那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老百姓身上。他们来自于社会底层,他们的挣扎和痛苦、喜怒与哀乐,比那些外表光鲜的豪门恩怨更有价值。

走在广州这座大都市里,我们往往被它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迷惑,但这只是它的“白昼”。倘若走进打工者聚居的城中村,听听那些前来讨生活的外来户的心声,我们会发现,广州的“黑夜”也许比广袤的乡村还要残酷得多。一个城市,只有黑白交替,共存共荣,这个城市才能焕发出真正的活力。那些生活在城市“黑夜”中的人,像蚁群般卑微而踏实地活着,没有他们的血与泪、歌与唱,怎有广州今天的繁荣?

“白说废话”,本名廖国强,一直生活在底层,阅人无数,历事无数,有知故有畏。近年混迹广州,住在城中村,为广州的贫富悬殊而震惊。他一边打工一边写作“广州印象”系列,前几十篇作品由《作品》杂志连续刊登,引起强烈反响。

《走过谁的城》是一本散文集,是白说废话“广州印象”系列的精选集,本书包括“你那边几点”“原来你也在这里”“不妨长做岭南人”和“当梅花爱上了木棉”四部分,收录了102篇文章。本书涉及的底层人士多姿多彩,有走单边的本地女孩,退保气成脑溢血的苍梧女工,徒步走过广州的销售员,开野中介起家的老刘,摩托车修理店老板,卖笔的推销员,开杂货铺的四川女人,住在钢筋悬棺里的贵州小夫妻等。这些人质朴狡黠,苦难豁达,但无一例外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从不在乎生存环境有多糟糕,他们只希望活着,活着就有希望,因为他们心中有梦。

作者不仅讲述了他们的苦难,还勾勒了他们的爱情,堪称一部底层人物为其他底层人物量身定制的纪传体民间史书,一部也许会封存,更可能会佚失的城市档案。这里的每篇文章都是一波三折的命运,每个字都是一颗砸在我们耳畔的钉子,每个标点都是一声失落的叹息。作者自称“废话”,皆因“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但他的废话绝不会“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是中国士人的传统。作者怀着为底层人士立传的自觉,其文字或将成为广州这座都市身上的独特印记。以乞丐推销员为例,他说自己的第一职业是要饭,第二职业是卖笔。他没有家,觉得把衣服穿在身上最保险。这个活在冬天的人,同样受到烈日的煎熬。一个四十岁的白皙男人混到如此境地,如何能说“广州处处是黄金”。它只能送给打工者一把辛酸泪而已。

这些文章说是散文,其实很多篇章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具有鲜明的杂文属性。文中针砭时弊的语句比比皆是。作者不喜欢堆砌词藻、引经据典,不沉湎于狭小的个人情感之中,而是用老百姓的语言据实描述打工者的艰辛、奋斗和沉沦,用真实的生活细节烘托人物。面对纷繁的社会,始终保持一种独立的清醒和清醒的独立,用心感悟时代、体验时代,这应该是《走过谁的城》及其作者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官学明

新闻推荐

完善处理设施 提高回收效率 苍梧县今年底将新投用17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本报讯(记者纪荣兰通讯员李柳燕)“有了这个生活垃圾处理中心,村里的垃圾处理起来方便、环保多了。”日前,在位于京南镇太平村新田组的生活垃圾处理中心,保洁员于德茂、于光昌在现场将垃圾进行集中处理...

苍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苍梧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