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致富梦
天祝县将红色藜麦与绿色草原、白色雪山、蓝色星空整合,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助推移民增收脱贫——
五彩斑斓致富梦
松山美景 杨大立
本报通讯员李卫泰
金秋十月,天祝县松山镇3.2万亩颗粒饱满的藜麦喜获丰收,蔚为壮观。火红的藜麦与绿色草原、白色雪山把该镇各移民新村装扮得五彩斑斓。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纷纷驻足观赏松山美景。
“再过一两周就可以收割了。"见到李鸿萍,她正在自家藜麦地里察看麦籽。2014年,她从高深山区东坪乡扎帐村搬迁到松山镇德吉新村。自去年松山镇5千亩藜麦试种成功后,今年一开春,她就流转土地种植藜麦360亩。
“有每斤4元的保底价,怕啥?"从距离100多公里的大红沟镇灰条沟村搬迁到松山镇德吉新村的邱国海胆子还大,他流转了590亩土地种植藜麦。
鞍子山村村民张光录是贫困户,今年,他虚心向技术人员学习藜麦种植各项技术,种植的60多亩藜麦长势喜人。年底,他家将搬迁到7号移民点的新宅。张光录自豪地说:“我的藜麦亩产至少350斤,按照保底价收购,估计也有七八万元,装修房子、买家电的钱是不用愁了。"
今年,松山镇积极动员各村成立藜麦种植合作社,通过“支部+党员+农户"的引领模式,动员8个村的移民群众大规模种植藜麦,鞍子山村党支部书记王汝云率先流转土地种植986亩。在村两委和党员的引领下,全村种植藜麦4130亩,经他粗略估算,藜麦总产值将达到660多万元。松山镇党委书记张学俊说:“今年,全镇种植藜麦3.2万亩,总产值达5千多万元。"
以前,松山草原人迹罕至。如今,如火似霞的藜麦把松山草原装扮得美丽动人,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新引擎。
“没想到天祝有这么美的藜麦,确实让人震撼。"外地游客俞雪峰带着全家驱车停驻藜麦田野,久久不肯离去。这也是近日诸多游客来到松山镇藜麦种植基地共同的感受。
在鞍子山村,41岁的张英在自家的农家乐忙乎的不亦乐乎。10月5日这天,就定了十几桌客人。以前,他在华藏寺镇开过饭馆,还干过流动餐厅,日子过得总不如意。看到藜麦能吸引大批游客,他便在自家新宅办起了农家乐。“每天客人不下七八桌,每月稳赚1万多元。"张英高兴地说。
返乡创业的任成洁步子迈得更大,她与当地贫困户合作,投资260多万元,开起了农家庄园,打造集家庭宾馆、农家乐等为一体的休闲餐饮观光基地。目前,12个农家院和4个家庭宾馆已经营业,日营业额在3000元以上,纯利润达到1200多元,4个月实现利润15万元。自今年5月份建成以来,她的农家庄园依托鞍子山村大面积种植的藜麦和花海,接待游客已超过了6000多人次。
鞍子山村贫困户金昌萍在任成洁的庄园务工,她家的房子租赁给任成洁,每年收入2万多元,打工每月收入2200元,一年下来能收入四五万元。她说:“没有藜麦带来的火热乡村旅游,哪有我这样好的收入。"
像金昌萍一样,周边30户贫困户把自家房子租赁给任成洁的庄园,其中25户在庄园务工,有望今年摘掉贫困的“帽子"。
“今年,我的庄园都迎来了几波外宾,随着藜麦产业的发展,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过得越来越红火。"任成洁憧憬着。
天祝县松山镇鞍子山村村委会主任他得财介绍,通过藜麦产业,村里共建成农家乐24家,接待游客3万人次左右。今后,该村将依托藜麦加工基地,把藜麦加工成各类食品送上餐桌,满足游客的饮食需求。
五彩斑斓的美景将南阳山片移民搬迁群众的脱贫致富梦想变为现实。今年,天祝县全力推进“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全力打造“中国高原藜麦之都",让藜麦产业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发展藜麦田园综合体。让红色藜麦与绿色草原、白色雪山、蓝色星空一起,整合出天祝全域旅游新格局,助推移民增收脱贫,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的目标。
新闻推荐
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石 肃州区西峰镇以产业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系列报道本报记者周爱玲通讯员刘蓉漆志旺自创建全国民族团结...
天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祝藏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