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石 肃州区西峰镇以产业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周爱玲
通讯员刘蓉漆志旺
自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开展以来,肃州区西峰镇坚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深入推进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门心思奔小康
西峰镇属城郊乡镇,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西峰镇大力弘扬新时代“铁人”精神,以产业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让各族群众在团结进步中实现增产增收。
“儿媳妇蒲生琴是藏族人。我们婆媳一起生活近16年了,虽然也有摩擦,但事情过了就过了,谁也不记仇。”肃州区西峰镇沙子坝村5组村民卢玉珍说。
16年前,经朋友介绍,21岁的蒲生琴从天祝县嫁到西峰镇。此后,蒲生琴与丈夫一家风雨同舟,相互包容,日子过得和睦幸福。
“今年,我家养了200多头猪,一年出栏2次。从目前的行情看,仅养猪的纯利润约有7万元。丈夫一家是汉族,我是藏族,但我们没有民族之分,只一门心思奔小康。”蒲生琴说。
蒲生琴一家还经营着17亩承包地,今年全部种了大田蔬菜,其中,8亩土豆毛收入4万余元。
“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广泛动员,周密安排部署,以产业发展促进创建工作是一大亮点,有效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西峰镇党委副书记刘建东说。
从细节抓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一间面积不大的房间用于开办小商店,日常生活用品应有尽有。从商店的小门一直往里走,几间干净整洁的房间内,被子折叠得有模有样,家具一尘不染。这是西峰镇塔尔寺村2组藏族村民蒲生梅的家。几年前,蒲生梅的丈夫张强因意外失去了一只胳膊。但多年来,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生活也算幸福。
“失去一只胳膊后丈夫干不了重活,就在家门前开了个小商店。我在酒店上班,月收入2000余元。丈夫是汉族人,我是藏族人,我们有个正在上高中的女儿。一直以来,我们尊重各自的民族宗教信仰,和亲朋好友也相处得很融洽。遇到困难时,镇、村干部总会第一时间给予帮助。”蒲生梅说。
为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西峰镇从细节着手,一旦遇到事关民族关系的土地纠纷和权属争议案,镇党委、政府“一把手”总是亲自过问、亲自接待、亲自批办、限时办结,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隔阂,有效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努力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蒲生琴的家是一套农家四合院,房内的装修不失现代气息,干净整洁。
“我们俩抓紧时间做点番茄酱放到冬天吃,等会再去地里摘菜。今年秋季菜价挺好的,错过时间就卖不上好价钱了……”8月31日午饭后,卢玉珍和蒲生琴一边忙碌一边聊天。
今年,蒲生琴家的8亩土豆卖完后又种植了菠菜、西兰花、菜花等。每天从镇上经过,蒲生琴都能看到各类有关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的宣传标语。
“看多了也就熟记于心了。现在党的民族政策又多又好,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群众,我也要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作出贡献。”蒲生琴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范武平)近日,天祝县抽调100名干部担任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联系包抓112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
天祝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天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