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脱贫致富桥

武威日报 2018-08-30 17:19 大字

架起脱贫致富桥

——记全市脱贫攻坚产业典型天祝县浩顺养殖专业合作社

徐世涛察看中药材长势。 本报记者 张海涛

本报记者 张海涛

天祝县浩顺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天祝县赛什斯镇克岔村,今年,该合作社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产业典型。

近日,记者来到浩顺养殖专业合作社,碰到正在棚内喂牛的彭定福。66岁的彭定福在合作社务工,年收入2.6万元。他做梦也想不到,迟暮之年还能走上致富路。“这一切,全托合作社的福啊!"一说起这事,彭定福就感慨不已。以前,他在家里守着几亩旱地,再没有其它经济来源,如今,在合作社务工包吃包住,还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心存喜悦的彭定福踏实肯干,把合作社的养殖区打理得井井有条,棚内的肉牛养得膘肥体壮。

浩顺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克岔村村民徐世涛发起成立。徐世涛告诉记者,前些年,他相继到新疆、内蒙古打工,主要从事矿石运输工作。2012年回老家过年时,他发现暖棚养殖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过完年,在镇政府支持下发起成立了浩顺养殖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初期,徐世涛专程到山东、内蒙古等地,学习小尾寒羊、西蒙塔尔牛的饲养、疾病诊治等技术,为下一步高质量发展舍饲养殖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大力帮助和积极协调下,徐世涛贷到了惠农贷款,并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继续扩大养殖规模。2016年,合作社养殖收入达到15万元。

为了让致富产业从单一走向多元发展,2017年,徐世涛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发展中药材产业。为此,他到定西市陇西县文峰镇了解中药材的市场行情后,流转了村里耕地3000多亩,开始种植黄芪、羌活、大黄、牛棒子等药材。

种植中药材,技术是关键。每遇到种植技术问题时,徐世涛就打电话向陇西、青海等地的同行请教,或邀请县农技中心的技术人员实地指导。通过一边种植一边总结经验,解决了不少种植技术上的难题,中药材产量不断提高,种植品种逐渐增多。当年,合作社药材种植收入就达到25万元。

合作社在采取牲畜粪便还田施肥的同时,以中药材残留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牛羊饲草料,走出了一条生态循环农业的新路子。

目前,浩顺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牲畜繁育+中药材种植+优质牧草种植"等多种运营模式,引导当地贫困群众发展富民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路。合作社社员由原来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常年务工人员50多人。

“我将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发展舍饲养殖和中药材种植产业,建设大规模、高标准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乡亲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谈及未来的发展,徐世涛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鞍子山村:扶贫产业点燃脱贫新希望

本报记者范武平近日,记者深入天祝县松山镇鞍子山村采访,看到该村发展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和前景广阔的藜麦种植产业,打造...

天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祝藏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