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对铁门“浓缩”的脱贫记

甘肃经济日报 2017-02-13 00:00 大字

一对铁门,三十余载,始终没有被安上,这成为惠玉珠的“完美”遗憾。

今年65岁的惠玉珠是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中大沟村人。那里山高路陡,自然环境恶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和当地大多数村民一样,惠玉珠和家人世代生活在贫困中,吃不好、住得差、行路难、就医难。

在中国农村,农民一生得完成三件大事,一是盖一院房子,二是给儿女结婚,三是为老人送终。

惠玉珠自结婚后就梦想着有一院属于自己的新房子。1982年,苦干了多年农活后,他攒了点钱,又东挪西凑了几百块钱,建起了三间土房。

惠玉珠祖父的老家位于兰州市永登县的一个村子。老人去世后,旧宅还在。他专门坐车赶往旧宅,为的是卸掉旧宅的木头门窗,带回家装在新房上,省笔钱。

农村的房子有没有一道高高大大的铁门,既是老百姓身份的一种象征,也是出于看家护院的考虑。惠玉珠迫切希望能给家里装上一道铁门。他去永登时,顺便用之前借来的300元,“斥巨资”买了一对铁门。

当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兴冲冲带着铁门回家时才发现,装门没那么容易。“老人说,立门规矩很多。要立门,村里人就要给我‘披红\’讨喜,招待亲朋又是一笔支出。”惠玉珠说。

没有足够的钱,装不了铁门。无奈之下,惠玉珠将铁门放进自家窑洞里。

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要靠自己的力量脱贫致富,给一院房子装上象征身份的铁门,对欠着外债的惠玉珠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甘肃作为自然条件薄弱的贫困大省,易地搬迁扶贫是主要的扶贫方式之一,通过易地搬迁扶贫,以根本改善贫困群众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脱贫致富。

2011年,天祝县对生活在高深山区的群众实施“下山入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通过农民自筹,政府提供补助和贷款等措施,帮助群众挪穷窝、拔穷根,解决他们住房、吃水、就医、上学、行路等难题。中大沟村被纳入整村搬迁范围。

村里的干部来给老惠做工作。老惠思量着,有政府的扶持,下山盖院房子,肯定能挪得了穷窝,装得上铁门。于是,他成为村上第一个带头搬迁下来的村民。2014年,在想尽各种办法自筹了10万元,再加上政府提供了10多万元的补助和***贷款后,惠玉珠梦想成真,建起了两层简洁大方的小楼。但他心心念念的那对铁门依旧没有被安装上。

“原来那铁门可时髦,但现在和这楼房一比,太矮了,‘配不上\’了。”提起曾经的心愿,惠玉珠不再遗憾。

惠玉珠说,搬迁后,行路、就医都方便,尤其孙女上学最有益。以前家离学校三四里山路,孩子上学很折腾。而如今家门口就有学校,上学方便多了。

此外,政府补助了1万多元扶持他搞养殖,现在大棚已经建好。他打算和儿子一起经营。“政府扶持,但我们也要争气,努力过好日子,不然扶着扶着也会摔倒。”惠玉珠说。

天祝县移民工作办公室主任刘子云介绍,像惠玉珠一样,当地还有很多村民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下山入川”。自2011年至2015年,全县通过易地搬迁等多种安置方式共移民9583户、40258人。

事实上,天祝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只是中国反贫困斗争多项重要举措的一个缩影。截至2015年,中国累计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中央补助投资363亿元,搬迁贫困群众680万余人。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关于在G312线乌鞘岭段实施边坡崩塌治理工程期间实行临时交通管制的通告

2016年10月10日至11月30日,G312线界古路K2303+800-K2304+150段实施边坡崩塌治理工程,实行全幅封闭施工。为保证过往车辆正常通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规定,在工程施工期间,对G31...

天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祝藏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