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冰雪南极万里行

鑫报 2016-03-01 00:48 大字

早在1986年,两支分别由美国人和法囤人组织的探险队在北极探险时相遇,在酝酿下一次探险活动时提议组织一个国际南极考察队,美国人提出邀请日本人、英国人,法国人埃蒂安提出由中国人和苏联人参加,并特别强调,如果拥有十一亿人口的中国不参加,就不能称之为国际考察队。

1988年5月,埃蒂安访缔华提出此事,中国政府决定派遣一名科学家参加。当时秦大河在南极长城站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关于长城站地区冰川研究项目,并担任越冬队队长。当他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发电传给北京,报名参加南极考察活动。电文中称:“南极内陆整个是一块大冰盖,我作为冰川工作者,在那里大有作为;我第一次参加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工作一年零三个月,第二次在中国长城站乔治岛工作,在南极又呆了一年零两个月,有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多次在国外工作,参加国际合作项目,语言没有问题;作为一名冰川工作者,身体适应海拔3000——4000米高度工作。”

1988年12月,由于原定的一名科学家因病住院,作为第一替补队员的秦大河如愿以偿,与国际考察队签订了南极探险的“生死文书”。1989年7月28日,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日本、英国、前苏联的六名考察队员,乘坐42条爱斯基摩狗拉着的三架雪橇从南极半岛海豹岩出发,开始了震惊世界的南极徒步科学探险考察活动。

南极洲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年平均气温零下50度,南极点最低温度是1983年记载的零下89.2度,最大风速70米/秒,瞬时最大风速可达l00米/秒,低温、暴风雪是南极考察队的最大威胁。1989年12月12日,考察队胜利到达南极点,五星红旗在秦大河的手中展开,第一次出现在南极点上。从南纬90度的南极点到苏联东方站1250公里的地区被叫作“不可接近地区”,这段地区尚无冰川研究资料。有人预言他们在这里有进无出。秦大河却对考察队长提出“希望在此有两个工作日”。

在南极探险,想获得一些科学资料谈何容易,哪怕是测一个气候要素,测一个雪层剖面任何一个物理指标,常常是以生命为代价的。美国队长理解作为一名科学家的愿望,因为在这里取得的研究成果将是全人类的荣誉。为了轻装前进,秦大河除留下一件薄绒衣和一件厚绒衣,将其它衣服全扔掉了。别的队员在枕套里塞满衣服,他的枕头里却装的全是塑料样瓶,队员们亲切地称他为“疯狂的科学家”。

从南极点到苏联东方站,考察队以每天48公里的滑速前进,队伍每10天休整一次。他就利用休整的一天连续工作6-8小时,进行南极冰盖剖面观察和采样工作,并对这些资料作了详细的原始记录,这是极为珍贵的。在这里,秦大河获得了世界冰川学家早想获得而无法得到的“瑰宝”,填补了世界冰川研究的一项空白。

在横穿南极的科学考察中,秦大河共获得了800多个冰雪样品。法国人埃蒂安说:“你是世界上唯一一位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他的出色工作为世界冰川学和南极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为祖国赢得了巨大荣誉。

1990年3月3日,考察队安全顺利地到达终点——前苏联和平站。秦大河曾先后两次收到李鹏总理的贺电。4月13日20时,秦大河回到兰州,受到了甘肃社会各界的隆重欢迎。在欢迎会上,秦大河致辞说:“我之所以能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我们横穿和科考任务,凭的是毅力,而毅力的来源就是因为我代表了中国人民。”并表示“今后我要以努力工作来报答”。

南极科考荣归后,秦大河积极参与到世界科学家所作的全球变化研究中去。这项工作对人类的未来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秦大河说:“如果有人问2030年到2050年世界气候会变成什么样子?中国的西部地区,甘肃的干旱地区,还有中国的新疆,气候会变成什么样子?我在横穿南极洲的工作对这些具有很大的价值。再比如,到2030年,西伯利亚的那些苔原地带的气候会变得更加暖和,适合农作物生长,因此成为全世界的一个粮仓;而与此同时,如果美国西部的农业地区气候继续干旱,将不利于该地区的农业发展。这恐怕是一个非常大的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人类子孙生活问题,还将影响世界战略格局的分配问题。因此,在这个地区进行科学研究,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战略问题.”

从1990年开始,秦大河用了两年多时间,多次往返于美国、法国腊月和清华大学等一些知名的实验室之间,精心地做冰雪样品的实验分析,通过对冰川学的观测、雪冰采样及其分类化学元素、同位素、火山灰微粒等各个方面的分析,获得最近以来横跨西南极洲和东南极洲气候要素的变化和组合规律,陆续发表了15篇高水准的学术论文。其后又撰写了一部记述南极冰盖表层雪内的物理过程和现代气候环境记录的专著。

1993年,秦大河带研究生参加了中挪联合珠穆朗玛峰北坡现代冰川的科考活动。1994年创建了居世界先进水平的冰芯实验室。从而将我国现代冰川学的研究推向世界前沿水平。秦大河在现代冰川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其正在研究中的工作,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国际冰川学界将永远铭记他的功勋。

人物小传

秦大河,1947年生。1970年兰州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毕业。1 970年至1978年,在甘肃农村劳动锻炼两年后任和政县一中教师。1978年至今,在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1990年被聘为研究员。1990年起任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所长,冰芯与寒区环境实验室主任。1993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5年任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1998牟9月起担任SCAR冰川学工作组主席。迄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学术专著六部。据《百年甘肃》

举世无双的铜牦牛

1973年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出土了一件硕大的牦牛青铜器通长1.18米,其身高为0.7米,腹径为0.3米,背高为0.51米,角长为0.4米,体重75公斤,是一件保存非常完整的民族文物,现藏天祝县博物馆。经鉴定为宋代文物。

这是我国目前出土的第一件以牦牛为造型的青铜器,该器形体结构严谨、准确,造型古拙、质朴,气势雄浑、凝重,雕塑风格写实、逼真,冶炼技术高超,堪称一绝,是我们研究藏族历史、文化、宗教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民族艺术瑰宝。

1990年4月,这件牦牛青铜器漂洋过海赴东瀛展出,引起了日本考古专家、藏学与佛学界人士的浓厚兴趣和极大关注。文物考古学家称之为“丝绸古道上的稀世珍宝”。著名日本藏学家井田正增先生还专程前往我国安多藏族自治县进行考察、研究。1996年秋,牦牛青铜器又曾远填欧洲参加克罗地亚“丝绸之路)中国文物精华展”,该展为此器专设一展厅,受到观众的广泛赞誉。

这件硕大的牦牛青铜器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有着十分重要艺术价值。在造型艺术和铸造风格上均达到了很深的造诣。该器采用写实手法选择牦牛伫立时的造型姿态,头部微前倾,嘴巴张启,呈半开合状,是一头雄牦牛正在吼叫时的形象特征。那大幅度弯曲且十分对称的牛角,那极富装饰趣味的造型给人以力量与雄健的美感享受。

牦牛青铜器生动逼真地再现了牦牛那粗矮、健壮的生理结构特征。我们从它高高隆起的脊峰和大幅度弯曲的牛角及其它部位特点来判断,它具有雄性生理特征。由此可见,古代铸造艺术家们对牦牛解剖结构的观察和了解是非常深刻而透彻的。从造型特征上来看,古代艺术家通过简洁、概括、凝练的艺术手段,对牦牛裙毛、颈毛进行了大胆取舍;而着意刻画和突出表现了牦牛尾巴那丰满、飘逸的形象特征。那纤细、流畅的尾部纹饰与圆润、宏重的牦牛形体结构形成鲜明的反衬对比,打破了因体积硕大,动作单一而造成的笨重、呆板气氛,从而使牦牛粗犷、雄浑的形象栩栩如生。牦牛尾巴的造型设计可谓独具匠心。

从造型趋势来看,铸刻在牦牛尾巴上的细密、规则的流线形装饰线,给人视觉上增添了动势美感,显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牦牛尾纹与牛头面部、眼部及鼻部装饰纹线形成了呼应关系,使整个造型显得更加和谐统一。

从铸造技术和冶炼技巧来看,如此硕大而宏重的牦牛青铜器,无论从塑模、翻范、合范到浇铸的整个铸造过程都有很高的科学性,对熔炼及其火候、合金比例、浇铸时间等每道工序的掌握也非常严谨而准确。

牦牛青铜器由于长期掩埋于地下,器身绣蚀较为严重,表层出现明显的绿漆古痕迹,不同层次的绿色铜锈下面露出斑斑驳驳的黑漆古纹痕,尤其是牛角、额际到脊峰、后背等处呈现出墨绿、褐绿、黑褐色斑痕缓缓过渡到灰褐、灰绿等,增强了器物那凝重、粗悍的质地感和层次感,呈现出一种返璞归真、优美自然的灰绿色调。这是青铜器物长期埋藏于地下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效果。从那色层斑驳的锈蚀当中透出远古历史的苍凉、深邃和藏民族图腾崇拜、“神牛供奉制”等牦牛文化的历史积淀。

从这尊青铜器牦牛身上我们能感受到远古时代藏族先民们那规模宏大的宗教祭祀礼活动的壮观场面,听到藏人崇圣的雅拉香波山神、冈底斯山神化身白牦牛时所发出的震彻山谷的吼声,那茫茫雪域高原上许许多多任劳任怨、耐寒负重、坚韧不拔的牦牛,难道不正是这种伟大神力的物质化体现吗?它们所蕴涵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是藏民族世世代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与力量的源泉。几千年来,牦牛为藏人的生存、繁衍、发展与强盛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这就是牦牛精神,在这种伟大精神的激励下,藏民族在与大自然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勇敢而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且创造出了光辉灿烂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文化。据《陇上珍藏》

1990年3月3日,人类第一次完成了徒步横穿南极进行科学探险考察的伟大壮举,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科学家秦大河作为中方队员参加了考察队。他是我国第一个横穿南极的科学家,也是这次国际考察队中身兼探险、科学考察双重使命的两名科学家之一。这次秦大河主要负责现代冰川考察。

新闻推荐

“2012莫高杯——魅力天祝”摄影展在兰开展

本报兰州讯 (记者李满福)“2012莫高杯——魅力天祝”摄影展,12月1日在敦煌研究院艺术馆第一次与观众见面。216幅参展摄影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实行...

天祝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天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冰雪南极万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