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雪域草原守站人——记甘肃农大天祝高山草原试验站站长徐长林

兰州日报 2015-12-03 13:39 大字

“雪域高原四十载,科教育人三千名,青春奉献在草原,默默无闻守站人”——这是甘肃农业大学天祝高山草原试验站站长徐长林对自己工作的简单总结,然而谁又能想象,这看似简简单单的四句话却承载着徐长林太多的付出和艰辛。

徐长林1957年出生于甘肃省天祝县,1978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系草原专业。1978年至今在甘肃农业大学天祝高山草原试验站从事草原畜牧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草原试验站站长,硕士生导师。先后参加和副主持多项农业部、甘肃省科委和教委、国际原子能机构科研课题,多次获得国家奖项。在高寒牧区海拔3000m的生产第一线连续驻点工作长达38年,为草业科学研究与教学起到了“铺路石”作用。

今年10月,在高原雪域坚守了三十八个春秋的徐长林得到了中央电视台《聚焦三农》栏目组的关注,并将他作为2015年“三农”领域的重大典型,推荐参选CCTV年度“三农人物”评选。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位我国草业事业奉献青春的工作者,近日,记者对这位“默默无闻守站人”进行了专访。

衣着朴素,中等个头,两鬓斑白,皮肤黝黑,脸上爬满了被烈日和风雪侵蚀出的血丝,这样的形象在大学校园里显得十分“显眼”,虽然是初次见面,但记者一眼就认出了徐站长。

从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到第5任站长

今年59岁的徐长林出生在天祝县打柴沟镇下河东村。1975年,还是村里代课老师的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考了甘肃农业大学,结果8月的一天,村里的大队文书来到家中,带来了全家人期盼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那一刻,全家人都难掩内心的喜悦。

1977年10月,徐长林和他的同学们被学校安排在天祝高山草原试验站,参加毕业实习。这里平均海拔3200米,年平均气温零下3℃,全年无霜期只有短暂的一个月,六月份还会结冰,这就是草站最直接的写照。徐长林眼前的这片草原,人烟稀少,草坡一个挨着一个,在群山环抱中显得有些荒凉。向远处眺望,周边全是海拔超过4000米的雪山。其中,有一座雪山格外显眼,它的山峰直插云霄,顶端积雪常年不化,雪山的名字叫“马牙”,因为它形似马牙。

王钦是草原站的第二任站长,也是徐长林实习期间的带队老师。很快,憨厚老实、心细勤快的徐长林得到了王钦站长的认可。一天,王钦特意找来徐长林聊天。“小徐,我们站上需要你这样出色的小伙子,你要是肯留下来,我就去找领导。”徐长林没有多想,便答应了。“我是草原的儿子,草原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谁都没想到,这样一句话却成了徐长林一生的写照。徐长林最终成为草原站的第5任站长。

在严酷的环境中孤独坚守

高原的天气就像小孩的脸一样多变,这一刻还晴空万里,下一刻就乌云密布雨雪交加,而这样的天气是没到过高原的人所无法想象的。今年夏天,徐长林到学校报销采暖费,结果一位新来的同事吃惊地问道:“我们坐在办公室里都热得直冒汗,你大夏天的还报什么采暖费?”徐长林只能无奈地笑笑回答:“等你到我们那里去一趟就明白了。我们这里的夏天,别看屋外阳光明媚,屋里却冷得待不住人,必须要生炉子;等到了冬天,更是围着炉子前胸热得直冒汗,后背冷得打冷战。” 

刚工作那会儿,站上还有包括徐长林在内的9名同事,但面对艰苦的条件,职工们先后都离开了,没过多久整个站上就只剩下徐长林和一个姓刘的职工,虽然学校后来也陆续给站上分配了几名毕业生,但没过多久,他们都不辞而别了。 

除了艰苦的条件之外,还有一种无法忍受的痛苦折磨着徐长林,那就是孤独。200余亩的试验站,他每天至少要查看上三遍。草原的夜晚静得可怕,除了风声,偶尔还会听到狼嚎声。好多次,徐长林都想大声地哭出来。直到1980年,徐长林娶了当地藏族姑娘张延萍为妻。从此,他在试验站有了自己真正的家。随着两个孩子的相继出生,他的孤独才日渐少了一些。这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让很多前来实习的学生都开玩笑地说:“徐站长,你都快成原始人了!” 

拖着病躯尽职尽责做“草原教师” 

多年的高原生活,让徐长林的身体每况愈下,2006年4月,他被确诊为“化脓性脊椎炎”,需要手术治疗。躺在病床上的徐长林,一心牵挂着草原站,这让他坐立不安。本来应该花时间好好养病,而他却赶在7月份学生实习前,回到了草原站。对于徐长林的操劳,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贤惠的妻子有时候实在忍不住会埋怨几句,劝他躺下好好休息。徐长林嘴上是答应了,可还没躺下来就又开始忙活了起来。 

采购员、保管员、炊事员、维修员……这些都是徐长林的职业角色。每次,徐长林都会赶在同学们到来之前,打扫好卫生,铺好床铺,买好食材。温度低的时候,徐长林还会在每间宿舍架好炉子。学生出站做实验,徐长林都是全程陪护。他在《植物分类》、《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培育学》、《草原保护学》、《牧草栽培学》等课程上会做系统指导。同时,在采集野生植物和制作标本中,他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用青春见证草原站的发展 

1954年,时任甘肃农大教师、我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草业科学的开拓者任继周院士选址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乡,建立起全国首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六十多年来,试验站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英才,为创造我国草业科学的煌煌大业做出了独特贡献。 

作为草原站成长的见证人,徐长林是没有假期的。暑假他要负责学生实习,到了冬天他又要看守偌大的草原站,所以徐长林的三十多个春节几乎都是在草原站上度过的。三十多年的工作也让徐长林成了认草的活字典,他总结了一套成熟的经验,即“望、闻、尝、摸”。望,指用眼睛从形状、大小、色泽上区分;闻,通过嗅觉来鉴定;尝,凭借味觉来辨别;切,依靠触觉来区分。内蒙古大学植物分类学家富向乾教授,每次带领学生来草原站授课时,有着丰富阅历的徐长林都会被同学们公认为“百科全书”。 

带领牧民寻找致富路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徐长林也开始帮助附近的牧民改善他们的生活,徐长林了解到,藏民们在种植燕麦时遇到了困难。他立刻与青海省牧科院取得联系,引进了适宜当地种植的燕麦新品种。为了能大面积推广,徐长林在燕麦抽穗期,请当地有经验的老牧民和村长,到试验地里现场观摩,进行比较试验,让他们亲眼见证。慢慢地,牧民开始信任徐长林了。接受新品种的同时,还在徐长林的带领下,开始尝试混播组合,提高产量,提升饲草品质。

当地牧民送给徐长林两个名字,一个是“徐格西”,一个是“徐曼巴”。藏语的意思是教授和医生。接触时间长了,本是汉族的徐长林也能用藏语和乡亲们进行简单的交流。 

让乡亲们尝到了甜头后,徐长林又结合自己的特长,以及长期观察研究的积累,编写了《高寒牧区牧事生产活动规律》、《祁连山东段草畜平衡与管理对策》,引导当地牧民开展放牧活动及草原灭鼠等工作。向牧民传授草原合理利用、划区轮牧的优点。帮助牧民掌握禁牧期、科学补饲、正确安排牧事活动等知识,这对恢复当地的草原生态,提升牧民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计名利临近退休仍是“副高” 

发表了二十余篇论文,申报专利5项,还参与了国家统编教材《草食动物饲养学》、《草原学》、《草地农学》等书籍的编写工作。在草原站上奋斗了三十八个年头,徐长林可以说把青春与热情都献给了草原,如今他的很多同学都成了草学方面的教授、专家,可徐长林却还是副研究员,几近退休的他仍然只是个“副高”。面对这一切,徐长林却十分坦然。 

如果说这么多年来,徐长林对谁会有所愧疚的话,那就是自己的大儿子。因从小生活在站上,未能及时接种疫苗,徐长林的大儿子得上了“小儿麻痹”。虽几经救治,捡回了一条命,但却成了终生残疾。如今,儿子放心不下年迈的父亲,来到草原站,陪着父亲一起留守在站上。“明年我就要退休了,儿子则希望坚守在这个站上,能够继续我的事业。”徐长林说道。 

在采访的最后,徐长林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心愿:一个是儿子能够接自己的班,继续坚守在草原;另一个那就是草原站的植物分布图,他一直想坚持做出来,给师生呈现出一幅完整的植物标本分布图。可是,工程量浩大,没有助手的协助,这一愿望也迟迟未能实现。□记者耿睿

天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祝藏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