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入川∶鼓了腰包,美了家园 天祝县石羊河流域源头治理成效显著
本报记者 何成军 高枭 通讯员 蔡泽成
以民勤为诱发点的石羊河生态危机,影响了整个祁连山脉。其源头治理的重任多半压在了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的肩上。
地处石羊河流域源头位置,天祝县的生态治理地位可想而知。然而,天祝县却是一个传统的农牧业贫困县。“从牧业身上要生态”,这个命题本就难度重重。面对生存与生态的博弈,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共赢之路?
下山三年后
祁连山下祁连乡,这个名字本就注定与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里的海拔在2200—4588米之间。
三年前,祁连乡开展了生态扶贫大迁徙,居住在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山区的贫困农牧民整体迁出,移居到川区和集镇。截至目前,该乡在6个市区农林场整体安置岔山村、石达坂村285户1305人,县城安置36户125人。
三年前,张爱昌还是岔山村一位靠天吃饭的山农,“下山入川”后,依靠分到手的4亩耕地和4亩果园,一家人嗅到了小康气息。
2012年下山后,村民们就被告知原居住地禁止开铧,禁止散养放牧,禁止一切牲畜进入迁出区活动。这三年中,生态恢复与移民工作同步进行。
人迁走了,祁连林场对生态的掌控就变得容易多了。通过封、抚、造、护相结合及开展综合培育,累计完成各类造林2000亩,完成封山育林15000亩。使得原有荒地荒山植被得到恢复,水土流失、洪涝灾害明显减少,生态恶化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天祝县林业局副局长王英成介绍,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好转,过去近乎绝迹的棕熊等珍稀动物种群在这里多次出现,林内数次发生棕熊与牧民相遇事件,二三十只的马鹿群和成百只的岩羊群屡见不鲜,蓝马鸡、雉鸡、野兔等更是随处可见。
与祁连乡相隔数百公里的哈溪小脑皮沟,也是石羊河源头治理的主要地段。这里行政区划隶属天祝县哈溪镇茶岗村小脑皮沟组,原有农牧民47户232人,2008年前移民搬迁38户191人,其余9户41人也于2013年10月借“下山入川”东风全部迁至凉州区黄羊镇移民新区。
“少了人为活动,加上各项措施治理,目前这里植被快速恢复,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增加,灌木林下线平均下移30米,植被覆盖率由35%上升到64%,人工草地、造林成活率达到80%以上。”哈溪林场副场长吕海元告诉记者。
石羊河两大支流黄羊河和杂木河的水源全部补给于此,目前两条河的来水量分别达到6000万立方米和1.4亿立方米。
反哺“绿色保姆”
不论是寒冷的冬季,还是气候干燥的秋季,抓喜秀龙乡的牧民进山时都会悄悄收起自己的烟斗。“山里的草木一点就着,可不能因为抽杆烟而毁了宝贵的资源。”现如今,天祝县牧民的防火意识都极高。
华隆林场的护林员们对此颇有感触。过去护林防火,最繁重的任务就是把住各个山口,杜绝牧民在山里吸烟;现在这种担忧再也没有了。“牧民们保护生态资源的积极性比林业工作者还要高。”一名护林员告诉记者。
这种自觉在以前是护林员们不敢想象的。
护林口林站是哈溪林场12个护林站之一。该地区有农牧民3000多人,大小牲畜3000头只。过去,这里林牧矛盾突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林木偷砍盗伐严重,森林郁闭度仅为0.3左右,基本上已成残败林地。如今通过加强保护力度,森林郁闭度已达0.8左右,水源涵养效能得到显著提高。
天祝县境内的水源涵养林,被誉为“绿色保姆”,是下游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上个世纪末,天祝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生态资源是天祝发展的最大资本,决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
这一共识的达成用了近20年。如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态自觉在天祝已经蔚然成风。
“原来是政府要我们保护生态,现在是我们主动去保护生态。”抓喜秀龙乡牧民桑多吉说,现在大伙都明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环境好了,天祝的发展才能长久,生活品质才能提高。
双龙沟,一个曾经让人疯狂的名字,如今已悄然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并逐渐被世人遗忘。这个在鼎盛时期曾容纳过近10万人的采金胜地,如今寂静的不可思议。由于没有了任何形式的人为活动,这个曾经满目疮痍、遍地狼藉的荒山秃岭,已从重伤中恢复,成了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绿色海洋。
一些当地的老人和过去的采金者告诉记者,双龙沟的采金业早在解放前就存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兴盛。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天祝县开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取缔采金行为,随后又用了近15年时间治理水土流失和植被。最终使双龙沟的植被盖度从不足5%提高到了65%。
在部分老人的眼里,双龙沟的嬗变被视为天祝县生态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代表之作。它等同于一座里程碑!
新生态下的生存之道
“五一”过后,天堂镇土族妇女卜才郎措家的农家乐依然客人爆棚。
这一天既非节日,也非周末,她家已接待了各地来的50多名游客。
仅靠餐饮,就赚了近千元。“最多的一天能赚3000多元哩!”女主人告诉记者:“全靠山里的环境好、风景美,才吸引了这么多游客,让我们找到了商机!”
如今的天堂镇,正在借创建国家级旅游名镇契机,积极打造以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宗教文化、避暑休闲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小城镇。
“这几年,来我们镇上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游客吃饭、住宿认准的就是‘农家乐\’,我们的生意是一年比一年旺。”天堂镇“农家乐”主人刚智信告诉记者,以前在大山深处,全家4口人住在三间土坯房,除了几亩耕地外,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现在经营“农家乐”,一年纯收入七八万元,还买了小汽车,生活有滋有味。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一代代人的精心呵护下,天祝县养护起了弥足珍贵的生态美景,并使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了竞争力和发展力。如今,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在天祝悄然延伸。
如今的天祝县,牧民们的牛羊少了,草原保护了,但收入却增加了。这一举三得的好事,让尝到甜头的养殖户们笑逐颜开,眉飞色舞。
松山镇芨芨滩村牧民李清泳就是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前几年,他家的草场破坏十分严重,牛羊吃不饱,收入逐年下降。政府提出禁牧休牧政策短短几年,草原恢复了,牛羊肥壮了,收入增加了。在这个老牧民心里,草场逐渐好转是最令人高兴的大喜事。“草场是我们的生产依靠,保护草原,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摇钱树\’,我们一定悉心守护好这片家园。”他说。
向生态要效益的还有林场。目前,天祝县国有林场育苗面积由30年前的86亩增加到了3000多亩,各国有林场通过租赁土地创办育苗基地,不但为生态建设奠定了基础,而且增加了林场和职工的收入。
而在林业产业上,仅全县红提葡萄的产值就达到了1.1亿元。林果业的高收益让不少农民眼热不已,并已开始大面积跟进种植。
“石羊河源头治理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绝不能饿着肚子搞生态。”王英成说,只有从生态中寻求到效益,才是长治久安之计!
新闻推荐
◇记者张葆壬通讯员颜维兵关键词:天祝自来水鑫报讯近日,记者来到天祝县哈溪镇水泉村上沟组看到,该组新铺设的5公里饮用水拖拉管已全面贯通,该组农户用上了方便又放心的自来水。今年天祝...
天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祝藏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