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聚人心团结促和谐 ——天祝藏族自治县“发展+民生”两轮驱动民族团结进步模式调查(上)
本报记者 赵勇忠特约记者 李昊 通讯员蔡泽成
天祝藏族自治县是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总人口23万,占全省藏区总人口的1/4,其中藏族人口6.74万人,占全省藏区总人口的16.1%,是全国藏区人口最多的县。作为一个有着28个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该县长期以来坚持一手抓科学发展,一手抓改善民生,不断完善“发展+民生”两轮驱动民族团结进步模式,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效增进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社会和谐。2014年9月,天祝县被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是继1999年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以来,该县连续第四次获此殊荣。
低调的获奖者
3月4日上午约11时,鲁盛林走出天祝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暨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会场,禁不住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作为天祝县委农办主任,为了筹备这个全县性的重要会议,将今年全县扶贫开发和农业农村工作谋划、安排到位,他与他的同事们已经忙碌和准备了将近三个月。
这位天祝土生土长的土族干部,有着教师、乡镇干部、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局长、旅游局长等诸多履历。2011年初,他履新现职。两年后,天祝县在2013年全省扶贫攻坚业绩考核中排名第一。2014年9月底,他本人作为全县唯一的获奖个人,赴京接受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的特殊荣誉。归来后,他婉拒了记者的采访。“只是做了一些分内工作,和其他人在各自岗位上履职没啥不同。” 他说。
这只是体现了鲁的低调和谦卑。事实上,在他就任现职伊始,天祝县贫困人口总计8.76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0.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752元。三年后,得益于中央、省市新一轮扶贫开发、扶持藏区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叠加,天祝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1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3.7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99元,比2010增长60%。而这一切,鲁盛林是无可争议的见证者。在他看来,这样的扶贫开发成就,得益于方方面面的力量聚合,而绝非某一个人、某个部门单位一己之功。
鲁盛林的处事风格颇具代表性。今年1月中旬,全省民族工作会议暨第七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天祝县共有2个先进集体、6名先进个人获奖。记者第一时间试图采访,几乎都被婉拒。“先进个人”获得者、天祝县妇联主任李玉春笑言:“只是履职了而已。”她反问:“人人尽心尽力做好本职,何愁社会不发展不和谐?”
李玉春2008年任县妇联主任后不久,适逢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开始起步,工作千头万绪。经过她的多方协调,积极运作,全县累计为2.17万名农村妇女发放贷款6.86亿元,争取国家贴息资金1.23亿元,获贷农户超过全县农户总数的一半。这些贷款对支持广大妇女创业致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她还倡导并督促乡镇每月组织妇女开展一次生产生活技能培训、每两月举办一期现代女性知识大讲堂、每季开展一次妇女之家经验交流活动、每年开展一次孝老爱亲的评比会的“四个一”活动,评选“最美家庭”等各类先进模范500多户,充分发挥了各民族妇女在传承文明、弘扬新风、融洽关系、增进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天祝县妇联一位工作人员证实,近几年来,经李玉春亲自调解解决的涉及妇女儿童的各类矛盾纠纷有100多起。
在天祝,低调的先进典型不止于鲁盛林、李玉春。他们已经成为一个群体。
维护和谐的干部们
上午8时许,松山镇达隆村党支部书记阿成文骑上摩托车,开始一天的草原防火巡逻。自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阿成文对于草原有一种天然的情感。冬春时节,天干物燥,每年这个时候,草原防火成为当地牧民的最大“心病”。作为党支部书记的他,更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从1999年至今,阿成文担任党支部书记已有16年;而从1976年被推选为八一队队长算起,这位被群众称为草原致富“领头雁”的藏族村干部已有39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他究竟为群众做了多少好事,没人能记得清。”达隆村藏族牧民苍延斌说,但“华干达高速”却让他这个开了几年私家小汽车的村民印象深刻。
“天干达高速”是当地群众对“天祝县城——古浪县干城镇——松山镇达隆村”道路的戏称。2006年,阿成文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资金,从天干公路延伸修建了一条直达达隆村的八公里长水泥路,村民们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历史。和苍延斌一样的村民们从此以后享受着这条路带来的便利,他们对老书记阿成文充满感激。因为一种朴素的感情,这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80%的村庄,群众团结和睦, 1999年至今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成为远近闻名的模范村。
“我们把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立场鲜明、致富带富能力强作为选任村干部的首要标准,着力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天祝县委书记张发基表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没有人才这个基础,缺少干部这个关键,发展和团结都无从谈起。”
曾担任大红沟乡红沟寺村村委会主任的刘志财回忆,他每年调处的民族间、邻里间、亲朋间的矛盾纠纷大大小小不下40余起。炭山岭镇阿沿沟村原党支部书记马建国称,每年要用相当一部分精力调处矛盾纠纷,其中成功调处4处与邻近乡镇的草原边界纠纷,“颇有成就感”。天堂镇党委书记徐润全坦言,在这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64%的镇,“调处村民、村落之间的纠纷矛盾,是自己的日常工作。”
2014年,天祝县先后选优配强了174名村党组织书记,选派269名机关党员干部、69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同时组织开展以争创“七个先锋”为内容的先锋引领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强大作用。对此,一位长期在天祝县工作的退休老干部坦陈,少数民族干部来自本民族群众之中,与本民族成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他们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对本民族有着天然的感情,在处理民族问题和纠纷中具有其他民族干部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来自天祝县委组织部的统计显示,2010年以来,全县共提拔少数民族干部145名,占干部总数的41.1%。截至2014年底,全县县级、乡镇、部门领导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上升到了41%。
发展结出的硕果
对于杨红德来说,2015年的春节过得欢快而喜庆。自从2011年搬迁至这个邻近天祝县城的移民新村,他已在这里度过了第四个春节。
作为最早搬迁到黄草川移民新村的群众之一,杨红德对当下和以前生产生活上的巨大反差有着切身感受。“以前居住在一个2800多米的山顶上,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杨红德说,搬迁到此后,通过政府补贴住上了新房子,贷了9万元双联贷款开了一间小商铺,还经营一座日光温室,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黄草川移民新村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全村180户816人来自全县10个乡镇,其中藏、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到59%。 这项“下山入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投资5733万元,2011年5月开工建设,2013年9月建成。华藏寺镇党委副书记李丁说,“通过发展设施农牧业,搬迁群众人均收入达到6470元,与比搬迁前的2010年相比增加了3009元。” 而目前,天祝已经建成像黄草川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46个。
“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归根到底就是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天祝县委副书记、县长王英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必须学习钻研国家现有的各项民族政策,把各项民族政策用好用足。
一个被普遍肯定的例证是,天祝县近年来抢抓中央支持藏区发展、支持甘肃发展、新十年扶贫开发和省上创建“两个共同”示范县等一系列政策叠加机遇,争取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扶贫攻坚、生态治理、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大项目、好项目,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仅2014年,争取国家各类资金15.89亿元,增长18.23%;其中落实藏区专项资金2.86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3.99亿元,增长21.89%;实施各类项目195项,总投资181亿元。大项目、好项目的上马实施,有效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夯实了发展基础,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发展凝聚了人心,人心思齐,促进了社会和谐,反过来又助推了发展。”在天祝县民族宗教局局长马文祝看来,科学发展与民族团结在天祝县实现了良性互动,以发展凝聚人心,用团结促进和谐,已经成为天祝全县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新闻推荐
兰州轨道交通建设借鉴引大入秦成功经验,引进世界高精尖技术——“新区造”盾构机拟周三进场
◇记者张小燕文/图关键词:轨道交通盾构机鑫报讯“目前,兰州轨道交通施工任务正在按计划全面推进,迎门滩站已全面开工,4月底,世纪大道站将完成150米主体结构,10月底有望全部完成……”昨日,...
天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祝藏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