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天祝县实施“下山入川”工程纪实
正在建设中的天祝黄草川新农村。
天祝县牧民在发展特色养殖过程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本报记者马顺龙
2010年春天,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来到天祝藏族自治县祁连乡岔山村,了解到这里的村民人均年纯收入才1050元,贫困面达到90%,心里顿时像压上了一块大石头。
村民们对火书记说,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搬到平一点的、自然条件好一点的地方。不久,火荣贵带着市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来到村里,亲身感受高深山区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的难处。大家统一思想,下决心实施‘下山入川\’工程,开展生态移民。火荣贵说,要加大扶贫开发和生态移民力度,全力实施好“下山入川”工程,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下决心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天祝县高深山区的3万多农牧民搬迁安置到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水土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具备一定产业发展基础的水川区域,实现异地安置就业,从根本上改善这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天祝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藏区扶贫攻坚片区。全县有农业人口17.28万人,近四分之一的农牧民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生态核心区、林缘区。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生产难、发展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居住在这里的农牧民群众。
如何让群众走出大山,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武威市、天祝县领导先后多次到天祝县祁连、旦马等边远高深山区乡镇反复调研,寻求良方,对症下药。天祝县在武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借助市上划拨市区农林场安置高深山区农牧民群众和双联行动的有利机遇,通过县内易地搬迁、市区农林场安置、进城入园、劳务移民、教育移民“五条路子”推进“下山入川”工程,全面打响了高深山区农牧民“下山入川”工程攻坚战。
天祝县利用武威市无偿划转的7个市区农林场,统一规划新建移民新村,重点对祁连、旦马、毛藏3个乡的348户1616名农牧民群众进行集中安置。人均分配耕地2亩、划分宅基地0.6亩,并有部分搬迁群众分配到了果园。同时,充分开发利用县域内国土资源,依托金强川经济综合发展核心区建设,新建和续建华藏寺镇黄草川、松山镇红山根、炭山岭镇北街、天堂镇大湾、赛什斯镇大滩、哈溪镇古城、打柴沟镇打柴沟和炭山岭镇南街8个易地搬迁安置区,搬迁安置生态移民773户3537人。与之相配套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村两委办公场所、卫生室、文化活动广场建设进展顺利。
天祝县还以金强川设施农业示范区、宽沟工业集中区、炭山岭工矿服务区、石门沟等旅游景区为重点,组织和引导边远山区群众向产业区集中,结合县城、小城镇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配置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对居住在毛藏库区、祁连旦马矿区、炭山岭塌陷区及其他乡镇自愿搬迁到县城定居的农牧民在县城、工业园区进行安置。目前,已落实城镇安置移民366户1222人。巩固县外劳务移民安置点,向内蒙古鄂尔多斯集团公司等省外企业组织输送劳务移民577户2400人。
天祝县及时研究,通过“优惠政策促、项目资金扶、增收产业引、基础设施推、小额信贷助”等具体配套政策,有力地调动了群众的搬迁积极性。针对不同的移民搬迁安置方式,围绕土地草原收益、低保、养老、合作医疗、住房建设、户口迁转、就医就学、就业创业、设施农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对搬迁到市区农林场等处的移民,人均给予1.3万元搬迁生产生活补助,5年内按政策规定继续享受居住地草原奖励补助等政策。对搬迁到城镇的移民,县上统一安排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每户给予住房补助5万元,5年内按政策规定继续享受原居住地退耕还林、草原奖励补助等惠农政策。对搬迁至省外的劳务移民每人给予1600元移民补助,搬迁至县外省内的劳务移民每人给予1200元的移民补助。对教育移民,每生落实2500元的“两后生”培训补助。
天祝县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认真落实城乡融合发展、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等重大政策,整合易地搬迁、石羊河流域生态移民、农村危旧房改造、游牧民定居、生态功能区补偿等各类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县下山入川工程投资近3亿元。对易地搬迁群众,户均统一规划建设1座以上果蔬日光温室和养殖暖棚,人均2亩节水高效农田。凡发展设施农业的移民户享受当年县上出台的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和农机具补贴政策。同时,抽调技术力量,派驻各安置点,专门负责移民群众的生产技术服务和转产就业培训。现已建成日光温室650多座,养殖暖棚320多座,移民群众的就业机会明显增加,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为确保移民群众发展有基础、生活有出路、致富有保障,围绕生产条件和增收产业培育,天祝县提出了“基础设施先行,产业规划跟进,社区化服务配套”的搬迁安置要求。对集中安置区、安置点,由县上统一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维修和配套建设。目前各移民安置点共维修水渠管道50多公里,新打机井6眼,新建道路50公里,架设各类农电线路21.6公里,安装变压器20台。对涉及搬迁的乡镇、村、户在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金额上给予倾斜,并抽调县上有关部门审贷人员驻点工作,保证审贷人员及时到位,将“一门式”服务点延伸到搬迁乡镇,上门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农户贷款。据统计,至目前共向移民户协调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1.42亿元,有效地缓解了移民群众发展生产和住房建设资金困难。
2012年11月27日,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冒着零下20℃的严寒,来到天祝县松山镇红山根生态移民暨游牧民定居示范园。他走进一户移民的日光温室,详细询问这户移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这座日光温室的主人张延龙,原为中大沟村红豁岘组村民,2012年3月下山入川搬迁到示范园,搭建了2座日光温室,主要种植西葫芦,每棚可收入2万元左右。
火荣贵对他说,从靠天吃饭到依靠现代农业致富奔小康,你的经历就是千万下山入川农牧民的真实写照,这说明下山入川的惠民之举是科学而势在必行的,并且深入人心,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听说张延龙的两个孩子都在县里上学,火荣贵对他说,我们把大家从大山深处搬下来,就是为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发展设施农牧业,真正让大家富裕起来,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样才能真正改变自身的命运,继而改变家乡的面貌。
一边是鳞次栉比的日光温室,冬日无闲,一边是排排整齐的藏式风格住宅,令人耳目一新。此时居住在红山根生态移民暨游牧民定居示范园内的农牧民,生活已今非昔比。火荣贵对县乡村干部说,事实已经证明,“下山入川”工程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增进人民福祉的千秋功业。天祝县要坚持“一川两翼”(“一川”就是金强河川经济开发区,“两翼”就是松山滩和炭山岭)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持之以恒地推进“下山入川”工程顺利实施,把高深山区农牧民搬迁出来,不断提高金强河川等城镇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要牢牢把握“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下山入川工作原则,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加大移民搬迁点的产业培育力度,确保搬迁农牧民增收致富。
富路已铺就,大道向阳开。“下山入川”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了贫困山区农牧民的生存环境,减轻了石羊河流域源头的生态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必将在天祝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进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闻推荐
抓住机遇积极开发藏医药本报记者马顺龙3月6日,记者来到天祝藏族自治县新建的卫生服务大楼,县卫生局局长贾宗玺见到记者便说:“今年全国两会,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
天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祝藏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