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治沙愚公”18年造林近8000亩,他说:我不能将所有沙漠变为绿洲 但我绝不将绿洲再变为沙漠

西部商报 2017-05-11 04:11 大字

王银吉和父亲在瞭望塔上远望林地

王银吉在给树苗浇水

守护沙漠林地

王银吉的18年治沙造林路 本版图片均由西部商报记者 任世琛 摄影

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是凉州区主要的风沙口之一。“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欠。”这段顺口溜就是当地严重风沙危害的真实写照。长城乡红水村9组49岁农民王银吉,18年来秉持着“只有把沙治住,我们和子孙后代才有饭吃”的梦想,带领家人坚持在腾格里沙漠压沙植树,固沙造林近8000亩,让流动的沙漠停止了移动的“脚步”,守住了要被风沙掩埋的家园,他被人们誉为“治沙愚公”。

西部商报首席记者 金奉乾

18年如一日 一家人治沙造林

肆虐的风沙一次次地吞噬着家园,村民们的辛勤劳作经常化为乌有,沙患深深地刺痛了王银吉的心。18年前的春天,30岁的王银吉提出治沙的想法,遭到家人强烈的反对。但王银吉和父亲仍坚持卖掉了家里的牛羊和骆驼,好不容易凑了8000元钱,带上以前放牧时的旧帐篷,带领全家人搬进沙漠。然而在治沙初期,有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更让他不解的是,还有人说他傻。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现状,王银吉下定决心在沙漠安了家,吃住全部搬到沙漠里,睡的是土炕,铺的是草垫,烧的是柴草,点的是油灯。每次从沙漠回到“地窝堡”,被子和枕头上全是厚厚的一层沙子,遇见刮风时,吃饭的碗底都有一层沙子。

挖沙沟、铺麦草、筑沙障、栽树苗、浇水、补苗……18年如一日,他和家人每天都在重复着这些枯燥而繁重的活儿。

七旬老父 守护8千亩沙漠林地

驮进沙漠里的水,滴滴来之不易。18年来,王银吉和家人每天都要牵着骆驼沿着崎岖的沙路往3公里外的沙障驮水,一趟驮水200斤到400斤,一天最多能驮4趟。每次给树苗浇水的时候,王银吉在节约上下足了功夫,一次只浇一碗水,下一趟驮来水后,再浇一碗,让水全部渗入树窝。

说实话,他将绝大部分水都给树苗“喝”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一家人用水却是非常“抠门”,每次吃完饭的锅、碗基本不洗,洗完脸的水也从不倒掉,而是用于下次洗手,省下来的每滴水都浇了树苗。更谈不上洗脚,用沙子搓搓即可。在坚持驮水的同时,王银吉在低洼的沙窝里挖了水窖。为防止渗水,他在水窖的崖壁和底部铺上塑料膜,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了水窖渗水和漏水,保证了许多树苗的正常生长。

王银吉还在家附近建起了高约13.5米的瞭望塔,每次爬上瞭望塔,方圆数千亩的绿洲尽收眼底,看着一家人18年来精心种植的近8000亩沙漠林地,他内心深处别有一番滋味:“看着我们辛苦栽下的这些树苗变成了能够阻挡风沙的‘绿墙\’,心里真的很欣慰。吃再多的苦,流再多的汗也值了……”

治沙难,种树难,管护更难。为了更好地把近8000亩树苗管护下去,78岁老父亲王天长自愿留在沙漠中,每天配合儿子王银吉的巡查管护,他们自编了《治沙歌》,经常给当地群众讲述防沙造林的重要意义。

遭遇不幸  他的治沙路任重道远

王银吉心中有一憾事,尽管思绪不愿回到过去,但痛心的记忆永远挥之不去。2005年春天,王银吉接到学校老师的通知,说他14岁的小儿子患病,当时他忙于治沙,没有及时将孩子送医院检查治疗。直到一个月后,压沙植树结束后他才带病情严重的儿子带到兰州检查。检查结果对他们而言犹如晴天霹雳,儿子的病情是脑瘤晚期。没过多久,小儿子永远地离开了亲人。离世时,儿子曾对王银吉说:“爸爸,我离开人世间后,您一定将我埋在沙漠,我要陪您守护这片绿洲。”

王银吉说:“我不能将所有的沙漠变为绿洲,但我绝不将绿洲再变为沙漠。”

自1999年至今,王银吉一家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坚持不懈在离家3公里外的腾格里沙漠义务压沙植树18年。期间,为了提高压沙造林进度,王银吉先后投入6000多个工日,压沙造林近8000亩,在风沙线上用骆驼驮水4000多吨,往返行程10000多公里。

尽管荣获很多殊荣,但是王银吉的治沙造林之路任重而道远。他说,他们还要种植600万株树苗,学习林下种植等技术,走好治沙又致富的新路子。

新闻推荐

武威市委副书记陶军锋 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审查

(记者李杨)4月17日下午,据甘肃廉政网消息,武威市委副书记陶军锋(正厅级)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组织审查。陶军锋简历:男,汉族,1973年7月出生,浙江武义人,1993年6月入党,1994年7月参加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武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