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武威治沙人敢与黄沙掰手腕

兰州晚报 2016-12-27 00:00 大字

王天昌(右)治沙间隙弹唱治沙歌王天昌坐在沙漠上看已去世多年的孙子的照片新华社照片

治理沙漠,敢跟黄沙掰手腕,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见到他们,才发现几乎相同的外貌特征:一样黝黑发亮的皮肤、一样粗糙结茧的手掌,以及几乎相似的性格特质:脾气倔、韧劲足。和他们交心共处,才能读懂中国数十年荒漠化、沙化面积“双缩减”数字背后的含金量。这些治沙人,如同沙窝里一株株梭梭,有点水分,就能成活,而且活得分外坚强。

冬日,午后,日头正好。年过七旬的王天昌放下手里修剪“树娃子们”的短斧,掏出陪了自己几十年的铜烟斗,填上自己种的烟叶,眯起眼咂了一口。握着烟斗,王天昌去给另一个陪伴多年的老伙计——一峰歪脖子骆驼填了一把料。

“这老伙计前些年在背水的时候,从沙丘上摔了下来,崴了脖子,就成了现在这副模样。”旁人劝王天昌卖了骆驼,但他舍不得。

为能填饱肚子,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天昌一家移民到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第九组。没想到简单的生存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起来会这么难。

长城乡背靠腾格里沙漠,种粮食就是要跟沙漠争地。麦子刚长出一尺,就让沙子吹成黄毛毛,眼看着沙子一尺一尺逼近了田地,王天昌欲哭无泪。年,王天昌、王银吉爷俩横下心,“要干点冒险的事情!”不能让沙再压了庄稼。

父子俩背着苗子一头扎进了沙窝。头天挖好的树坑,一夜间就被沙填平;刚种好的树苗,第二天就被风连根拔起。寒冬腊月,迎着呼啸的风沙,爷俩裹上棉袄,背着干粮,在流沙最严重的地段观察沙丘的流向,终于摸索出一套科学的种植方法。

沙漠最缺的就是水,而栽树偏偏又离不开水。头道水能不能浇足,是苗子成活的关键。为解水困,爷俩凑了一万八千块钱,买了两峰大骆驼,在家与沙漠之间3公里多的风沙线上驮水,一个来回得花3小时。浇水时,爷俩用的是勺子,一滴都舍不得洒。

年间,全家人把钱财和心思都用在了治沙上。最让一家人难过的,是王天昌小孙子的夭折。

年春季,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时节,刚开学的小孙子腿脚走得有些不稳当。正忙着栽树的全家人,没怎么在意。一个月后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孙子得了脑干胶质瘤,而且已到了晚期。

王天昌到现在还记得,在地窝铺的土炕上,小孙子已经直不起身子,趴在他腿上说:“爷爷、爹爹,你们一定要把这片沙子治得绿绿的。”

弥留之际,小孙子要求王银吉,要把他埋在治沙点上,他要陪着爷爷和父亲,把这片沙漠全部种上树。“把沙子治得绿绿的”,成了王天昌父子二人的精神支柱。

如今,王天昌一家在沙漠里压沙植树多亩,栽植苗木多万株,累计投入万元。村庄里能明显感觉到风小了,沙少了。乡亲们从越来越多的绿色中,看到了改善生活环境的希望,也开始投入到压沙植树中。据新华社电

新闻推荐

押金交了近半年 宽带迟迟未安

押金交了近半年宽带迟迟未安读者王先生反映,今年3月武威张义镇大庄村部分村民申请安装电信宽带,每户缴纳了200元押金。如今半年过去了,宽带迟迟没有安装。调查:武威凉州区张义镇大庄村部分村民在申请...

武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