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镇馆之宝仪礼简医药简仪礼简医药简时代汉代出土地点武

甘肃日报 2016-04-26 07:27 大字

镇馆之宝

《仪礼》简

《医药》简

《仪礼》简《医药》简

时代:汉代

出土地点:武威市

珍藏单位:甘肃省博物馆

简牍是古代书写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流行于东周至魏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在纸被普遍使用以前,简牍是中国文书、信件、书籍等方面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简牍中,《仪礼》简和《医药》简以其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和工整秀丽的字体,被史学家和书法家奉为珍宝,均为国宝级文物。

《仪礼》简

1959年,在甘肃省武威市南约30华里处的新华乡磨嘴子汉墓群6号墓中发现了一批《仪礼》简,分木质和竹质两种,共469枚,分3本:甲本木简,宽0.75厘米,长55.5-56厘米,约合汉尺二尺四寸,共7篇,其中《士相见》16简,《服传》57简,《特牲》49简,《少牢》45简,《有司》74简,《燕礼》51简,《泰射》106简,共398简,每简60字左右;乙本木简,宽0.5厘米,长50.5厘米,约合汉尺二尺一寸,只《服传》一篇37简,每简百余字;丙本竹简,宽0.9厘米,长56.5厘米,约合汉尺二尺四寸,仅《丧服》一篇34简,每简20—60字不等。

《仪礼》是先秦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它详细记述了周代贵族祭祀、朝拜、宴会、婚丧、交际时行礼的仪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制度、习俗和道德规范,为贵族子弟们入仕前的必修教科书。该《仪礼》简册以丙本最早,甲、乙本约在西汉昭、宣之世(约公元前1世纪中叶),其抄写时代可能在西汉晚期。它们都是当时经师诵习的本子,是目前所见《仪礼》的最古版本,对于研究汉代经学和《仪礼》版本、校勘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材料,且书写工整秀丽,结构规范,字态端正,文字已完全摆脱了篆体框架,已具成熟隶书的雍容气派。

《医药》简

1972年11月,在武威城郊西南十公里的旱滩坡汉墓中发现了一批医药简牍,共计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简长23-23.4厘米,宽0.5-1厘米;牍长22.7-23.9厘米,宽1.5-3厘米。简文每简1行,牍则2-3行,多者达6行。从简牍上遗留的痕迹看,简有三道编绳,先编而后书,78枚简为一卷册。可分为两种:一种宽度为1厘米,简的边侧有锲口,简文内容是医治内科、外科、妇科及五官科的医方,还有针灸方面的刺疗医术及禁忌;另一种宽度为0.5厘米,简的边侧无锲口,内容是医治各科疾病和疑难症的医方。牍有二道编绳,先书而后编,14枚牍为一卷册。

简书内容丰富,抄录的都是当时的验方,保存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医药方有30多个,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等,处方中所列药物近百味。有些药方还详细记载了病名、病状、药物、剂量、制药方法、服药时间、用药方式、针灸穴位以及注意事项等,是研究汉代临床医学、针灸学和药物学的重要资料,是继马王堆帛书之后又一批研究汉代医学的重要史料。这些医药简牍用隶书或章草书写,书体自然流畅、古雅秀丽,是汉简中的绝妙佳作。

(文:辛欣图:甘肃省博物馆)

新闻推荐

张世珍在武威调研时强调 以规模化推进绿色生态有机农业发展

张世珍在武威调研时强调以规模化推进绿色生态有机农业发展本报武威讯(通讯员楼励)近日,省政协副主席张世珍带领调研组赴武威市专题调研了绿色生态有机农业发展情况。张世珍一行先后深入甘肃威龙沙漠...

武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