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驱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 ——凉州区发展循环经济综述

甘肃经济日报 2015-06-05 22:17 大字

本报记者 赵勇忠通讯员彭红山

凉州区是全省率先发展循环经济的县区之一。

近年来,凉州区认真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始终坚持武威市委提出的“无中生有抓项目、有中生优增效益”的发展理念,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安全相协调,质量、效益、速度相统一,促进企业依法建设、规范运行、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循环工业,积极培育富民产业,着力打造风光电装备制造、核技术民用装备制造、飞机汽车制造、制药、包装、物流、农产品精深加工、液体经济、甜高粱、现代畜牧业等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从抓指标、抓项目、抓落实等入手,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力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生态工业:助推环境与经济“双赢”

甘肃寿鹿山药业有限公司是武威黄羊工业园区生产药物的一家绿色循环经济企业。该公司立足河西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充分利用区域内莫高、威龙、皇台等葡萄酒加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葡萄籽(皮)衍生物为原料,生产葡萄籽油和原花青素提取物等高附加值产品,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而且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和甘肃寿鹿山药业有限公司一样,凉州区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为着力点,以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为重点,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玉米淀粉、酒类酿造、新能源、煤炭化工、面粉加工、畜产品加工、绿色果蔬加工、建筑建材等8大循环工业体系。建成了武威、黄羊2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2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园区面积达到65.69平方公里。发展形成了以“原煤—焦煤—发电—供汽—玉米淀粉加工—谷氨酸生产—有机复合肥加工”、“葡萄种植—葡萄酒—废渣利用—特色养殖—观光旅游”、“果品—果汁—果渣—饲料”、“粮食—饲料—饲养—畜产品综合利用—生物制品”、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综合利用等循环产业链,以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的生态工业产业链已具雏型。黄羊河农工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啤酒武威有限公司等8户龙头企业被确定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或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改造完成黄羊国家循环化改造项目22项,完成投资11.87亿元,投资完成率达到81.87%。武威工业园区28个循环化改造项目已建成运营19项,累计完成投资45.4亿元,完成循环化改造任务的59.3%。

循环农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红红火火,农村也方兴未艾。

在双城镇南安村,到了做晚饭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屋顶却不见炊烟,过去做饭满屋烟,如今炒菜拧开关。“这多亏有了沼气池!”刚做完饭的村民王霞乐呵呵地说。“不光是做饭方便,沼气池里填的是自家的牛粪,原料有的是,牛粪也不愁清理了。”

每当秋收后,农民的秸秆怎么处理成了难题。可现在,秸秆生产厂把农民的秸秆收集起来进行精细加工青(黄)贮,对生产废料和副产品进行生物技术加工,形成食用菌、复合肥料或混合饲料等,原本是“废物”的秸秆,在循环经济的驱动下变成了真金白银。

近年来,凉州区按照《张武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规划》,着力抓好以酿酒原料、葡萄酒加工、生物化工、畜禽产品加工、蔬菜加工、小食品加工、制种、面粉加工为主的7大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建设设施农牧业生产基地和特色林果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实施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工程,推广“两池”(沼气池、青贮池)、“两灶”(太阳灶、省柴节煤灶)、“两棚”(暖棚、蔬菜大棚)模式,实现“畜—沼—菜(果、粮)”生态循环。实施农业生产废弃物再利用工程,实现“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塑料制品”生态循环。实施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工程,推广节肥、节能、节水技术,大力推广以垄膜沟灌、垄作沟灌、膜下滴灌为主的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现代农业已初具规模。

2014年,全区新建设施农牧业7.62万亩,累计达到37.5万亩,户均2亩;新建特色林果业15.7万亩,累计达到55. 14万亩,人均0.7亩。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面积115.62万亩,完成旱作农业面积41.62万亩。建成废旧农资收购网点60多个,年加工能力达1.2万多吨。

节能减排: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凉州区把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关闭、淘汰落后产业,改造提升现有企业生产工艺。严格实施建设项目能耗审核制度,将项目万元增加值能耗作为新上项目审核的重要内容,坚持对不符合节能要求的项目不予备案、核准或审批。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作为项目开工建设的首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坚决杜绝达不到准入要求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开工建设,制止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武威天马风情线湖滨一号总建筑面积29403平方米已按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了绿色建筑标准。

与此同时,凉州区积极指导企业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绿色认证工作。目前,武威中大铝型材等35家企业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长城麦芽等11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金三角面粉厂高筋一号粉等26个工业产品已通过绿色产品认证;“天梯山牌”人参果等12个农业产品已通过绿色产品认证;申请注册了“西凉绿”等12个商标品牌。

绿色消费:领跑节约型社会建设

凉州区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建设集历史文化、沙漠风情、生态农业、工业科技、绿色乡村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形成了“旅游景区—星级宾馆—旅游产品—文化娱乐—旅游巴士”生态旅游产业链。积极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推进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等大型物流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物流园区建设,建成了金沙、丰乐、永昌等12个物流园,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逐步凸显。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51.7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89.86亿元,年均增速1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4.8:41.35:35.57调整到了2014年的21:44.3:34.7。

凉州区大力推进循环型和谐社会建设,推进建筑节地和节能,大力推广应用建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注重建筑垃圾深度回收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推进了一批区域性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基地、再生资源利用示范企业、再生利用示范项目。通过各种媒体,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单位创建、绿色消费以及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意识、节水意识、废物综合利用意识,提高人们对循环经济的认知能力,引导公众进行绿色消费。

2014年,全区废钢铁回收利用率达到100%;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达到100%;废纸回收利用率达到75%;废塑料回收利用率达到75%;废橡胶回收利用率达到84%。全区拥有废旧产品回收的经营网点147个,再生资源交易市场1个,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中心1家,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双惠废旧农膜再生加工厂等8家,推广高效照明产品1.8万只。

新闻推荐

武威国地税 首次联合开展税收资料调查工作

本报讯(通讯员张国鹏)为减轻纳税人负担,提高数据质量,根据甘肃省国家税务局、甘肃省地方税务局联合开展税收资料调查工作的要求,按照“联合布置、联合选户、联合采集、联合会审、联合总结、联合分析”...

武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