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管好水用好水保生态促发展 ——武威市凉州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纪实

甘肃日报 2015-05-29 14:20 大字

管好水用好水保生态促发展

——武威市凉州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纪实

近年来,地处石羊河流域中上游的凉州区,按照武威市委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要求,积极破解“结构性缺水”难题,围绕“压减农业用水、节约生活用水、增加生态用水”的总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走上了一条科学节水、高效用水、富民强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凉州区积极开展水权水价改革,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多样化的水价政策,建立形成了以水权水价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坚持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将水权逐级分配,明晰到户,每年逐户核发水权证,由用水户按照“节约归己、超用不补、统筹使用、有偿转让”的原则合理安排使用。优化用水结构,对各行业用水进行优化配置,使水资源供给向用水效益较好的二三产业转移,建立优先向高效益作物供水机制,对特色林果业单独配置水权,对高耗水低效益作物限制水权。规范用水秩序,建立形成了“区级→灌区→乡镇→协会→小组”分级负责的五级水权分配落实机制,按照“先确权、再计划,先申请、再分配,先购票(卡)、再配水”的程序,河水灌区凭票供水,井水灌区刷卡取水,彻底关死了无序用水的“阀门”。强化过程控制,制定分轮次供水用水计划,分时到户、配水到地,实行水资源管理举报制度,分阶段开展用水审计,实现精细化管理和全过程监管。加强用水计量管理设施更新改造,安装地下水智能化取水计量设施,探索建立用水计量远程监控系统,实现配水到户、计量到户、计账到户、收费到组。积极培育水市场,在全区组建了433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形成了“农户+用水户协会+水管单位”的民主参与运行模式;建立了1个区级和7个灌区级水权交易中心,逐步搭建乡镇、用水户协会交易平台,创造条件开展水权交易,实现水资源的余缺调剂和二次优化配置。

“以前,我们村采取大水漫灌方式,很浪费水。通过这些年的努力,群众的观念已经转变了,大家都能自觉遵守水权水价改革各项规定。”凉州区清源镇发展村村支部书记祁文年如是说。

凉州区通过开展大规模、全范围、高频次的宣传教育,落实严格管理措施,群众的意识明显增强,由过去的“要我节水”转变成了“我要节水”,有效激发了内生动力。

由于牵住了水权改革这个“牛鼻子”,全区各行业节水效果显著,用水总量由2006年的12.53亿立方米控制到了目前的10.22亿立方米,河水灌区灌溉水利用率由2006年的0.52提高到了0.57,井水灌区由0.76提高到了0.84。

凉州区发挥水价杠杆作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相继出台了《凉州区用水总量控制办法》《凉州区用水审计办法》等80多个规范性文件,内容涵盖水权管理、行业用水定额、水量调度、水价改革等各个方面。建立乡镇部门联动机制,将水资源管理指标纳入各乡镇、部门考核内容,灌区委员会定期进行水情会商;乡镇、水务、电力部门协调落实以水定电、以电控水、水电联动控水措施;公安、水务等部门联合打击违规取水行为,形成了乡镇、部门齐抓共管水资源的局面。严格执行节约用水“三同时”制度,对新扩建、改建取水项目实施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划分地下水禁采区、超采区,加强机井取水管理,严格控制新打机井,规范旧井更新审批程序。严格落实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乱采滥伐、禁止野外放火“五禁”规定,营造了良好的用水环境。

凉州区发挥水价杠杆作用,农业用水执行差别水价,城区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水价,其它行业超定额累进加价。适时调整农业水价标准,地表水计量水价由每立方米0.08元调整到0.2元,地下水由每亩8元单一制水价调整为基本水费每亩2元和计量水价每立方米0.05元的两部制水价。实行分类水价,对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大田实施滴灌的种植作物,地表水水费优惠25%,地下水优惠50%,并免征水资源费;对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的小麦、大麦、露地平作玉米等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地表水水费上浮25%,地下水水费上浮50%;特色林果业种植和生态用水,按农业用水价格的50%计收。农业供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根据用水超定额30%以下、31%至50%、50%以上不同情况,超额部分分别按标准水价的150%、200%、300%收取水费。试点推行了末级渠系水价,核定末级渠系水价标准为每立方米0.0308元,由农民用水户协会收取使用。

凉州区坚持“以水调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促产业”,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推行“两个全覆盖、一个零种植”节水增收措施,凉州区提前6年完成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目标,超额完成了向下游调水任务,2014年向下游民勤调水2.35亿立方米,蔡旗断面过水总量达3.188亿立方米。

对于凉州区下双乡的下双、河水、于家湾3个村490多户农户来说,2012年前,他们年年都依靠种植传统高耗水农作物为生。而三年后的今天,他们的2000多亩土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000多座日光温室拔地而起,一个标准化的千亩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在这里建成。去年底,这里的农民户均就达到了2座棚,仅日光温室产业收入一项年人均就达到了499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

像这样的千亩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在凉州区已建成15个。

近年来,凉州区按照武威市委提出的“实现户均2亩棚、人均1亩经济林”的目标要求,实施增量扩面、良种推广、技术集成、示范引领、人才支撑、品牌培育“六大工程”,全面开展了设施农牧业提质增效行动、特色林果业扩量增效行动。

设施农牧业建设中,坚持规模化、区域化、多品种、高效益的要求,形成了城郊区精细蔬菜生产区,沿沙区瓜果生产区和北片外向型蔬菜生产区,张义山区人参果生产区,沿山冷凉灌区食用菌生产区和沿山沿滩肉羊、肉牛生产基地。2014年底,全区累计建成设施农业37.51万亩,其中日光温室9.9万亩、养殖暖棚27.61万亩,设施瓜菜总产量达58.89万吨,肉蛋奶总产量达16.97万吨。

特色林果业发展上,按照“品种特色化、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产品品牌化、发展产业化”要求,围绕“扩面积、建基地,强管理、增效益,抓培训、育人才,建设施、兴贮藏,搞认证、树品牌,招龙头、促营销”六项任务,采取“政府引导,项目带动,政策驱动,利益牵动,科技推动”五项措施,大力发展以优质梨、酿酒葡萄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2014年底,全区特色林果总面积达到55.14万亩,栽培面积万亩以上乡镇达到22个、千亩以上村260个,实现户均2.97亩、人均0.7亩,特色林果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实践证明,凉州区通过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作为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举措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破解了结构性缺水难题,从根本上解决了缺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走上了富民强区的科学发展之路。

马顺龙

新闻推荐

【工作落实年进行时】武威:靠实责任抓落实

【工作落实年进行时】武威:靠实责任抓落实武威:靠实责任抓落实本报武威讯(记者马顺龙)为确保“工作落实年”有序推进,武威市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制定推进计划,层层分解任务,建立台账,靠实责任,明确...

武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