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武威外出务工人员缘何减少

甘肃日报 2015-04-27 14:38 大字

武威外出务工人员缘何减少

本报记者 马顺龙

近日,武威市举行2015年“春风行动”,当地用工企业工资待遇优厚,直逼外出务工收入,许多求职者毫不迟疑选择在本地企业务工。近年来,武威市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减少,就地就近务工人员大幅度增多。2014年,全市就近就地转移就业24.07万人,占输转总人数的60%以上,农民工回乡创业人数达3.87万人。

武威市外出务工人员为何减少?

究其缘由,离不开武威市按照“就地就近,减少就业成本,优先服务地方经济”的劳务输出工作思路,引导农民从实际出发,因地因人制宜,就近就地就业,逐步形成政策扶持、就业培训、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武威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立市战略,坚持引项目、找矿藏、建园区、上规模、创品牌、增效益,构筑新型工业结构。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工业新型化、城镇带状化、农业现代化”目标,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推进城镇化进程。科学的发展思路,符合实际的举措,拓展了就业空间。

至去年底,武威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78.9亿元,是2009年的2.5倍,建成、在建一批大项目,工业增加值保持18.7%的年均增长率。已建成甘肃武威工业园区、甘肃武威黄羊工业园区两个省级工业园区和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民勤红沙岗能源化工建材工业园区等8个市级以上工业园区。“两园七区”入驻企业605户,新产生就业岗位6万多个。

武威市立足资源优势,重点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建设规模逐年扩大,效益逐步显现,主体生产模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2014年,全市新建设施农牧业19.2万亩,累计达78.7万亩(养殖暖棚60.72万亩、日光温室17.95万亩),如果按平均每5亩养殖暖棚或日光温室需要2个人工算,可产生31.4万个就业岗位;全市特色林果累计121.23万亩,按平均每10亩林需要1个人工算,可产生10.17万个就业岗位。主体生产模式带来的就业岗位就达41.57万个。

武威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更加注重提升产业结构质量,第三产业领域就业比重逐年提高,特别是金色大道的建成通车,不但改善了农村交通状况,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城乡融合和城镇化进程。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逐渐减轻了对土地的依赖,为城市和小城镇提供了大量的非农劳动力,第三产业在促进就业尤其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和综合辐射效应充分发挥,广泛吸纳本地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从统计数据看,2000年武威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6000元,2013年达到3.47万元。从武威市企业的工资待遇与市外一些企业的工资待遇之间的差距看,呈逐步缩小趋势。2014年全市企业一线职工月平均工资2000-2500元,管理人员月平均工资3000-4000元,技术人员月平均工资3500元左右。同时,在劳动合同签订、社保费缴纳等方面逐步规范,企业公租房的建设等优惠政策逐步落实。工资福利待遇是农村劳动力就业首选的主要条件,这种情况的变化,使劳动者在本地务工,既有较好的工资收入,而且相对降低了就业成本。

安居乐业,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武威市用发展凝聚人心,拓展就业空间,创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使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输转,既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利于家庭和谐、农村稳定。

新闻推荐

为民富民献真情 真抓实干促发展 ——武威市委政法委开展双联行动纪事

为民富民献真情真抓实干促发展——武威市委政法委开展双联行动纪事本报记者马顺龙双联行动中,武威市委政法委严格按照省市统一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六大任务”落实,抓住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这一核心...

武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