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众口成佛话风颠

陇东报 2015-03-02 21:39 大字

时下有句流行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杯”。此话用在风颠和尚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了。风颠原本是人,是一代高僧,老百姓为啥一定认为他是佛,甚至是有求必应的神呢?这与他生前一辈子做好事,从不做坏事有关。

产生于清末同治年间崔怀珉先生之手的《风颠当禅师实行实录》(以下简称《实录》)手抄本就集中收录了清代人们关于风颠和尚一生或正、或谐的许多传说。

人们出生的情景原本是一样的,但民间传说,在风颠出生的前夜,其母缪夫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家门口突然竖起一根顶天立地的旗杆,一面黄幡旁祥云密布,上坐一位陀头和尚——那天正是大清顺治八年四月初八。丈夫李秉萃是个读过书的人,他想儿子生在佛诞节,加上妻子的奇梦,自知此儿命大福大,定有来头,于是心中喜乐,遂起名李福——即有福之人也。

古书中,大凡圣人、伟人出生,如孔子、刘邦、包公、岳飞等人都与凡人的光景大不相同。渗金佛祖的出生当然不能例外,所以民众对他的美化、神化是可以理解的。

李福出家后,一个神秘老僧将其名改为风颠后,为了兑现诺言,他不辞辛劳,四处化缘,立志早日修成十王殿。为了感动乡民,他曾双腮穿着钢针四乡募捐。此举感动了苦水民众。后来,风颠化得一只精灵古怪的白蹄小黄猪,便收猪为“徒”。他剃光小猪顶毛,授之以记,起名“自醒”,还制一小木牌写上自醒二字挂其项下。风颠身背六块砖,让猪驮四块,天天向山上运砖。此举让乡民感动不已,大家自觉前来帮风颠搬砖运瓦,不但很快修葺了正殿,而且新建了十王殿。从此,四乡民众都习惯地将西山改叫“猪驮山”,而先前的萱帽山却渐渐鲜为人知了。

《实录》中的不少故事都起到了美化、神化风颠和尚的作用。比如,风颠出家不久的某年正月十五,他回“娘家”探亲,大哥李德不信他有多大本领,风颠便说:“今夜凉州灯会热闹极了,我们何不看看!”李德不知凉州有多远就随口答应。风颠将李德引至僻背处,他背上兄长,李德只听耳边风声呼呼,风驰电掣。霎时落下云头,李德睁眼一看一座很大的城头上面清楚地书写着“凉州”二字。城内彩灯五花八门,流光溢彩,高兴的李德乐不可支。

试想,刚刚出家几年的风颠和尚怎会有腾云驾雾之功呢?民间自有圆满之说——“风颠和尚乃达摩祖师转世,焉有不会腾云驾雾之能?”面对民众这样的解释,人们还有何说!有了“达摩轮回”一说,其他一切神话传说也便迎刃而解。比如“煮石成银”、“指女变男”、“死儿复活”、“驱乌戏乌”、“谁拆谁休(修)”、“惩罚恶少”、“僧袍成药”、“烟囱逃生”、“井中运木”、“圆寂成佛”、“泥胎渗金”等一系列美丽的神化故事便顺理成章。

其实,透过一连串的神化光环,平心而论,一个“疯”和尚为何能在西安和永登人民的心中成为大家衷心敬仰的佛祖?这让人不得不想起了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亦说:“有的人他虽然死了,却永远活着;有的人虽然活着,但他却已经死了”。李福之所以被后人尊崇为佛,完全是由他生前所做的动人事迹所决定的。纵观《实录》,不难看出,风颠和尚生前不仅是个痴心修佛,胸怀全国,志在大彻大悟的佛学家和哲学家,而且是个名符其实的慈善家、发明家、名医生、敢于向坏人坏事作斗争的勇士、还是一个著名的书画家和旅行家。

从《实录》中不难看出:说他是佛学家,是因为他“断指出家”,一心向佛。他虽似癫似狂,假作风魔,但他心中只重实际,不图虚名。他常说:“成佛不在衣钵,作祖岂论吃斋?”“达摩西来,不留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还说:“道无滋味,人爱油盐,若不喜实,只要谈玄,总属虚头套子……人无定志,可笑可怜”。

说他是哲学家,是因为他一生常用偈语教化民众。而其偈语中往往暗示玄机,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比如:兰州抚台巴大人请风颠到家驱鬼,他说:“人正鬼神钦,好人岂怕鬼?”并说:“世上本无鬼,鬼只在心中,行善不作恶,夜行何惧鬼?”不少人向他问祸、福,他常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说他是慈善家,是因为他一生见老怜,见贫恤,见弱扶,无悭无贪,处处行善。每逢灾荒年月,他总要赈济贫穷。他曾多次在今永登、武威、张掖和安徽淮庆,湖北咸宁等地搭棚施粥,收养孤儿,供给吃穿。

说他是发明家,是因为他一生爱动脑、勤思考,常能举一反三。为了抗旱保墒,他曾发明了深翻土地和铺砂保苗之法,帮助农民提高粮食产量。他还发明了用火炮驱散乌云的办法,帮助农民打冰雹、保丰产。

说他是名医、神医,是因为他爱好中医、钻研医道、广集民间偏方土法,常为穷人免费治病救人。他不但医好过疑难杂病、怪病、而且曾使窒息死儿复生,因而被乡间里道誉为神医,传为神僧。

说他一身是胆,是个见义勇为的勇士,是因为他一生毫不利己,处处为民,为了解民倒悬之苦,他不怕牺牲赴汤蹈火。某年庄浪(永登)大旱,他搭棚施粥,却无人舍米。于是他脱去衣裤,沐浴净身,欲跳汤锅“煮身赈饥”,此举感动了官家、富户及商贾,许多人捐粮捐款,帮穷人渡过难关。据传他还在凉州(武威)和西安等地坐在柴堆上“自焚求雨”,他祷告龙王、玉帝、若再不下雨,他便要举火焚身,结果求下甘霖,解除了大旱大灾,被群众言奇称颂。

说他是著名书画家,是因为他终生喜爱书画,最爱和最擅长画达摩像,西安碑林至今留有两块他不朽的传世之作。他常常是酒后即兴作画,一次,他在兰州一酒馆饮酒后提出要以书画顶酒钱。店主拿来纸笔,风颠画了一张《达摩东渡图》,题词曰:“一把胡腮,充满世界,横担手杖,摇山翻海。两目睁睁,照彻乾坤,谁敢惹得,直指人心不平”。据说那酒店自挂达摩像之后,生意十分兴隆。

说他是旅行家,是因为他一生不愿坐而论道,唯愿深入民间。他曾立志欲朝百座寺,拜千尊佛,行万里路。按《实录》中提到的地名推算,他出甘肃后,游历陕西、河南、山西、北京、河北、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和重庆等省市,他的足迹踏遍了黄河、长江两岸及东南沿海约五万多里。沿途所进名寺、宝刹何止百座,参拜佛像岂止千尊!由于他重在对佛学真谛的深刻领会,虚心向各地高僧学习宝贵经验,故而他能在年过半百后顿悟世间百态,成为一个慧者、觉者。

纵观风颠和尚的事迹,不难看出,他的一生除了不疯装疯,比济公还疯,随时随地便宜行事之外,他的品德在广大群众的心中、口中,已经是佛。不管康熙皇帝是否真的封过风颠和尚,但300多年来,永登县周围的人民群众不但没有忘记他,而且始终怀念他、美化他、供奉他。上世纪80年代,苦水周边的民众自动捐钱,在猪驮山上为他重修了李佛寺,并从西安南郊搬来了他的遗骨,还在他诞生的“母子宫”里修塑了带骨佛像——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李佛寺和母子宫中人山人海,朝拜李佛的人士络绎不绝,无非是弘扬他的精神,期望现实生活中能不断地有风颠式的好人显现,多为人民做好事、善事。

苦水川出了个风颠和尚是苦水人的骄傲,也是永登和金城人的骄傲。而弘扬李佛精神,学习好人好事,建设精神文明却是今人的荣幸和义务。

新闻推荐

全省招商引资一季度到位资金首现负增长,但仍有诸多利好因素,权威分析—— 甘肃省招商引资面临重大机遇

【本报讯】一季度全省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同比下降22.9%,这是多年来甘肃省招商引资到位资金首次出现负增长。为尽快扭转全省招商引资大幅下滑局面,省政府29日召开全省招...

武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众口成佛话风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