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汽车·城市·人之二重塑车轮上的文明
如今,走在兰州的任何一条大街小巷,不论是有车的、开车的、还是坐车的人,似乎胸腔里都压着火,遇到堵车会谩骂、遭遇超车会恼怒、甚至红灯的时候都有烦躁的扭曲的表情。有些人为了一点小刮擦不惜大动干戈,大打出手;更有甚者为了能在小区里抢个车位不惜全家总动员,父母们早早地赶在私家车回家前就搬着板凳开始抢车位!
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甚至亲历的一幕幕,相信人们在平心静气地反思之后也会清楚地意识到,不论是谩骂、超车、还是抢车位,都是汽车时代极不文明的行为,驾驶车是技能而绝非野蛮。既然你不能改变环境,那就试着适应环境!中国是先有高速公路后有车,有了汽车之后应首先从人开始改变。目前兰州为了改变现实的交通状况,正在进行一系列的道路改造,那么在未来兰州大幅改造道路,改变交通环境的四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兰州人应该首先学会文明行车,对待车以及开车的态度应该多些礼让,少些谩骂埋怨。记者 张萍
野蛮的“车时代”
每到周一,9时上班的谢榕在8时就早早出了门,如果开上自己的爱车,她还会再早一点。其实,从谢榕居住的九州到上班的盘旋路,正常情况下,仅需要半小时的车程而已,多出来的时间,是为了应对周一的堵车潮。
对兰州市民而言,堵车的滋味可谓感受至深,尤其是每周一早上和周五下午,汽车如蜗牛般在马路上蠕动,开车的心急焦躁,坐车的骂骂咧咧,连走在路上的人,都捂着口鼻,记恨起汽车尾气了。
酷热的夏日烘烤着大地,一股夹杂着汽车尾气的热浪袭来,人们的情绪也升了温,变得“易燃易爆”。“又堵车了”,谢榕哀叹着,和其他乘客从公交车后门鱼贯而出,打算走出堵车路段后再乘车,可刚跳下公交车,又被过来的摩托车蹭到,还好只是脏了衣服,并没有伤到身体。
一番争吵就此引发,谢榕质问:“你会不会开车,没看到有人下车吗?”摩托车司机毫不示弱,“我匀速走着,是你自己往上撞的,这里又不是公交车站,谁知道你们要下来?”,谢榕更加生气,“你撞了人还有理了?”“怎么着?没完了是吧?”……两人骂骂咧咧,推推嚷嚷,几分钟后各自负气离开。
摩托车司机蔺师傅很委屈,他不是故意蹭到谢榕的,本来想给谢榕道歉,但谢榕先质问,他的火气也上来了。在他看来,公交车堵车停在路边,突然有人开后门下车,这种始料未及的状况,他是防不胜防。曾经一辆私家车也突然开后门,“我上次就一下子撞到后门上,腿都摔青了”。
由于野蛮的开车行为,蔺师傅吃了不少苦头。“雨天最倒霉了,汽车下雨天过水坑不减速,十辆里有九辆就那样开过去了”,他抱怨着,由于今年雨水多,蔺师傅经常回家后衣服都是湿透的。
蔺师傅曾开私家车上班,但随着越来越严格限行制度的实施,还有令人烦忧的交通状况,使他产生了卖掉汽车,骑摩托车上班的想法。
“现在很多人都不会开车,完全只顾自己开得高兴,不懂行车文明”。蔺师傅说,当年开车时,特别烦一些司机乱用远光灯。可能他们认为开远光灯可使自己视线更好,会车时也不会调成近光,忽略了这容易造成对面和前方车辆驾驶员视物盲区和暂时性失明。
谢榕据此与蔺师傅持相同观点,“兰州堵车,除了路况和车流因素外,更多时候是人为造成的”。在谢榕看来,经常是小的堵车现象,但由于一些司机耐不住性子,盲目超车、遭遇堵车不顾规则见缝插针,使得本来单向小堵车变成了双向大堵车。
不只是司机在为车时代的交通忧虑,行人也不能幸免。人的血肉之躯不可能与汽车的钢铁机械相抗衡,斑马线和人行道成为车时代的道路给予人最大的温情和保护。但随着一些车辆在斑马线区域不礼让行人、摩托车、自行车骑上了人行道……种种野蛮行为使温情渐渐褪色,车从为人服务的代步工具,变得面目可憎,挤占起人的生活空间。
如如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家住在滨河路边,居住在河景房中本该是惬意的,但是往来汽车的鸣笛声,使得惬意荡然无存。如如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被汽车的鸣笛声打断了自己看漫画的笑语、练古筝的琴声。如如很是懊恼,“楼下不该停车的地方也停满了车,上次挤在我们单元楼门口,出入都不方便了”。
在野蛮的车时代里,人与人之间淡漠了温情,取而代之的是喋喋不休的抱怨、争吵、咒骂……车为市民提供着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一系列麻烦,面对野蛮的车时代,很多人选择用野蛮的行为回击,以牙还牙,恶性循环,结果一片惨淡……
看美国人如何开车
在人车矛盾突出的兰州城,人们更多看到的是不文明行为。那么在美国这样一个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私家车的国家,美国人又是怎样处理人与车、车与路之间的关系呢。
在美国, 年轻人通常在高中16岁左右就可以选修驾驶课程,首先是笔试,通过后取得实习驾照,就可以在有陪同的情况下上路开车。这个课程还提供给学生们电脑模拟和实际的驾驶练习,路考通过后取得驾照。对青少年来说,能够开车,甚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为它带给他们一种权力与自由的感觉。美国驾照的用途相当广泛,基本上相当于身份证。
一位博友向记者讲述了一次自己在美国遭遇堵车时的经历:“有一次,我在一条繁忙的双向6车道上远远就看到前面的十字路口红绿灯有问题,红灯不停地闪烁。西行的车辆(我所在的方向)已经排成了三个纵队正在等待。北行和南行是四车道的小街,车辆相对来说少一些。看到警车在北面那边处理一起交通事故,以为警察会顺便指挥一下交通。哪里知道警察根本就不管,拿着他的小本本询问事故双方当事人问题,问题问完了上警车,好像根本就不知道交通开始堵塞了。西行的车辆,东行左转和南行左转的车辆有些僵持地在等待。”
“我排在长龙后面正在想,第一次在繁忙的大路上碰到这种事,想看看美国人是如何开车的。很快僵局打开了,南行左转的那辆车准备开动但是稍微慢了一点儿,西行的三辆车并行开过了十字路口,最右边的那辆车和南行左转的那辆车有些冲突,不过很快南行左转的那辆车就倒着开回原处,让西行的通过。然后是南行左转的通过,稍微停顿了一下,可以感觉驾驶员之间互相在交流眼神,又是一排西向直行的,接着东行左转的车辆顺利通过。在没有红绿灯和警察的指挥下,没有强行,拥挤,看到的是互相礼让,堵塞的交通在驾驶员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开始有秩序地移动。”
这位博友感慨:“在美国小城待了快六年,感觉美国人开车一般都很遵守交通规则,而且特别有礼貌。行人优先、汽车让人,有时汽车还要给小动物让路是交通规则的基本原则。美国人开车文明,礼让,遵守交通规则,不敢说美国的每一个城市都是这样,至少我所在的小城给人的感觉如此,这与眼下国人对待车及交通状况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大工地背景下、兰州人该如何驾驭车?
与美国人相比,国人在文明开车,礼让,遵守交通规则方面显然欠缺很多。而由于兰州城市建设的加速,以及为改变恶劣的交通环境正在进行的一系列道路施工及地铁建设的推进,目前兰州正呈现处处堵、时时堵的行车环境,而这样糟糕的环境也成了很多人不文明行车的借口。这一点,相信生活在兰州的人们感受最为深刻。
今年,兰州城区道路集中施工,“一横三环九纵”骨架路网建设、上跨下穿工程施工、轨道1号线开工建设、“搓板路”改造工程再次开工……一系列建设项目集中上马,兰州已然成了一个大工地。
2010年9月,兰州市中心城区实施了机动车按尾号限行措施;2011年4月,尾号限行措施有所调整,双休日和法定假日不再限行;2012年6月,在城区限定了货运车、教练车和高尾气排放机动车的通行时间和通行范围;今年6月,兰州市又出台了新的限行政策,外地小客车尾号限行,专项作业车白天禁行……日益严格的限行政策,反映出兰州车辆运行空间的有限,人车矛盾不断升级。
无论从空间角度,还是时间层面,兰州人车矛盾空前突出。网友陈迎龙在微博中说:“今天很郁闷,庙滩子堵,小西湖堵,兰工坪堵,南站堵,武威路堵,武山路堵,就连平时看不到的太宝制药丁字路也堵成糊糊了,请问兰州有不堵车的地方吗?”这一调侃算是道出了兰州人的心声。如今,在车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与车如何和谐共处,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记者查阅资料后了解了一些美国人的行车经验。虽然在美国行人和车辆一样按照红绿灯的指示行动,但当开车通过十字路口时,如果有行人过马路,一切大小车辆必须停下来让路,即使是在没有人行横道的地方,司机也会看到行人便善意地停下来,这在美国是起码的常识,也是一个文明公民的标志。
而在停止标志时要完全停下来,不管有车没车,即使是在清静的半夜,你也得在街口把车速降到0,向左右看一下再前进。在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按照交通规则,先到先行,如果是同时到达,右边的先行。有时驾驶员也会礼貌地挥挥手让女士先行。
在道路上遇到有消防车或火警车拉响警报,前面的车一律都要靠边停车,让出一条道给执行紧急任务的车辆。一般停车场都有为残疾人或孕妇准备的优先车位,大家都很自觉遵守。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调查,让演员将车停在残疾人车位,想看看路人的表现。95%的路人会对这种抢占残疾人车位的行为表示鄙视。
既然你不能改变环境,那就试着适应环境!中国是先有高速公路后有车,有了汽车之后应首先从人开始改变。目前兰州为了改变现实的交通状况,正在进行一系列的道路改造,那么在未来兰州大幅改造道路,改变交通环境的四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兰州人应该首先学会文明行车,对待车以及开车的态度应该多些礼让,少些谩骂埋怨。不管是有车的、开车的、还是坐车的人,有时候宁可慢一点,让一让,道路通畅了,行车文明了,大家开车的心情都会好一点。(更多内容请点击大西北网http://www.dxbei.com/news)
新闻推荐
◇记者 谈应霞 特约记者 黄智杰关键词:河西制种 出口鑫报讯 甘肃省河西地区的酒泉、张掖及武威3市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和全国最大的蔬菜...
武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