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品读张掖文化》:回味无穷的张掖文化盛宴

张掖日报 2013-01-22 13:10 大字

□蒋兴国

文章合为时而著。古往今来,做到“为时而著”的虽不乏其人,但可以肯定地说,更多的是虽有“为时而著”之心,却未必有真正的“为时而著”之文。究其原因,就在于要想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就必须倾听时代的足音,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正值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日子里,龙年秋末《品读张掖文化》的出版发行,堪称为时而著的力作,它的问世加深了读者对张掖文化的再认识。该书作者任积泉、王国华经过数十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概括提炼内涵丰富、底蕴厚重的张掖文化之精髓,深入观察研究深藏于民间的反映张掖文化本质的内容精心编撰而成。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河西文化是在具有中华文化共性基础上有着鲜明地方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张掖文化萌芽于新石器时代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东、西灰山文化。之后,由于气候变冷,畜牧文化代之而起。自西汉建郡以来,中原汉族的大量迁入以及与西域少数民族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农牧并举、华戎交汇为特征的张掖文化兴盛起来。隋唐以来,张掖文化最终转向农耕文化形态。张掖文化历经千百年来的流变整合和融通积淀,浸润了深深的地域性烙印。因此,张掖文化就是长期以来由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为核心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一种文化。

《品读张掖文化》全面深入介绍了张掖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繁荣进程,以及张掖文化的精髓、张掖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全书图文并茂,以丰富的资料、完整的内容、鲜明的特色,集科学性、学术性、资料性、通俗性和工具性于一体,是一本全面了解张掖文化的优秀读本。全书以大量的史料和事例说话,观点准确,论据充分,论证透彻,真实可信,鲜活生动。特别是书中披露了一些张掖前辈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事件,对全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读完第一遍我的思绪一直处于激动、亢奋之中,我为世居张掖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文化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所折服,为那些精美而无与伦比的文化瑰宝而激动、振奋……每次阅读《品读张掖文化》后都会有新的收获。会读书的人能将一本好书读厚,也能将一本书读薄。我现在还处于将此书读厚的阶段,想要读懂此书,尚需静下心来慢慢去读、细细去品。

一本书,就是一个谈资。朋友这样赞作者,“淳朴,坚韧,身上有一种无言的力量”,“真挚,美丽,坦荡,仁爱,诗意地生活在尘世之中。”书名如其人,书如其人。于前者,可以看见作者内心世界;于后者,从书中展现张掖文化的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历史人物、传统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习惯、风情民俗、服饰、民居、建筑风格、传统文艺形式、歌舞戏剧、宗教信仰,以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等中,透露出作者对张掖文化的关爱和对人性的剖析。作者在处理语言文字时不刻意用典,不缠绕,不晦涩,不回避地方方言,敢用口语,使读者能够通过比较简要的途径总体上认识和把握张掖文化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书中写到张掖文化是在对东、西文化进行批判吸收的基础上,逐步积淀、凝聚、孕育而成,最终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包含着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并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是整个张掖文化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张掖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这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拳拳之心。自西汉起,汉文化开始传入张掖,教育逐步兴起。两晋以后,教育进一步发展,佛教文化开始兴盛。自明代开始,张掖出现了一些较有成就的画家,其中著名的有贾式古、张心斋和周家惠、周家志兄弟、冯琳等。隋唐五代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张掖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近代,张掖在文学、美术、新闻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民国中后期,欧风东渐,西洋画、水彩画、油画、木刻等也传到张掖,山丹画家王孝,研习油画及水粉画。张掖执教画家陆其清,擅长油画,其作品有《夜行图》、《行乞图》、《成吉思汗》。清末民初,《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等报相继进入张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张掖文化事业有了新的发展。自建国初期至60年代中期,旧中国延续下来的诸如社火、戏曲、音乐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从1978年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张掖文化事业逐步显现出新的活力。在文学创作方面,以张掖市文化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及《甘泉》、《焉支山》、《祁连风》、《枣林》、《黑河水》、《牧笛》等内部文学刊物的创办为标志,培养出了一大批文学新人;七一秦腔剧团推出的以《西域情》为代表的剧作,将戏曲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创作也有不俗表现。特别是2004年市委、市政府设立“金张掖文艺奖”并进行首届评奖活动以来,张掖的文学艺术创作更加活跃。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以2004年市委、市政府设立“张掖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为标志,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这批研究成果对解决改革开放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挖掘张掖历史文化内涵,扩大对外宣传,让外界了解张掖,开发旅游资源,促进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作者深情梳理和赞美张掖这座西部荒原古城的文化,把这种梳理和赞美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爱这个古老城邦的信仰、价值观念、文字符号和地方语言。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用自己的文字忠实地表达对张掖文化的态度、记录张掖文化进步的步伐,把传承张掖文化当做一种责任。张掖文化之所以历经千百年来的流变整合、融通积淀和繁荣发展,包涵像作者一样无数莘莘学子的艰辛与奉献。其实作者本身就是张掖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作者在书中写到,张掖地域文化及其人文精神是以当地原有文化为基础,广泛吸收中原文化而形成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西文化的双向交流互补,既为张掖文化及其人文精神的形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异质养料,又在域外文化本土化进程中得到重塑与改造。因此,张掖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互补性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才使得张掖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品读张掖文化》是作者的生活记录,成书历经20余载;也是作者的思想精华,作品共计34万字。张掖古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张掖曾是北凉国的国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肃省省会和历朝诸代设州置府的治所,素有“塞上锁钥”之称。自张掖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工作,使张掖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传统特色和历史文脉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近年来通过挖潜、扶持、资助、引导、示范带动和政策推动,发展了玉石、刺绣、烙画、根雕、民族服饰、文物复制、图书出版、音像制作等一批文化产业,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赋予了新的内涵。张掖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悠久历史孕育了张掖独特的文化根基。正如书中所述,张掖文化是河西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对河西文化的发展发挥着引领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张掖在河西四郡中,地理位置居中,自然条件优越,因而它为河西文化的发展提供着雄厚的物质营养,进而也发挥着聚集文化精英的独特作用。在举国上下发展文化繁荣文化的日子里,张掖文化将会在以作者为代表的文化精英的带动下,以其独特魅力继续引领河西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新闻推荐

张掖湿地是祁连山脚下的奇葩是戈壁水乡张掖之源芦荻胜

张掖湿地是祁连山脚下的奇葩,是戈壁水乡张掖之源、芦荻胜区百鸟天堂,更是张掖文明的摇篮。张掖因广袤的湿地而赋有“湿地之城”的盛名,湿地成为这个文化城市骨肉相连的一部分,她用延续千年的情韵,再...

武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