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恒才与骆驼

兰州晚报 2011-09-01 17:44 大字

最早一次见恒才,是在武威,时间已经是晚上九、十点钟的样子。有朋友酒后兴致颇高,电话叫了恒才。寒冷街头,恒才双目炯炯,精力充沛走过来,似乎可以随时铺展纸张,轻易就能画几十只骆驼的样子。武威街头,晚风甚凉,几个人先是在街头一边吃烤羊肉、喝啤酒,一边说话。恒才豪爽,出语直率,颇见性情。而后邀请大家去他的画室看画。武威那次相见,匆忙间也没有能和恒才聊聊,后来在兰州又见,也没能有时间聊聊。

恒才着力于骆驼,已经若干年。也许是在地域上画骆驼得天独厚,也许是冥冥之中有什么,令恒才难舍难分吧!水墨画家多有这样的,执著于某一种,贯穿终生。李苦禅之于鹰、徐悲鸿之于马,齐白石之于菜蔬,都是。其间的缘由,只有画家们自己才能说得清楚。恒才之前,看过吴作人的骆驼,也看过范有信的骆驼。

以骆驼论,吴作人笔下的骆驼是近乎娴静的,水墨氤氲,有文人画的气息。在背景环境上,也似乎是有点远离戈壁沙漠的。而范有信的骆驼,虽然造形朴实,笔墨泼辣,但是似乎依旧少了一些什么。

恒才也许真是久居沙漠边缘,朝夕可见,耳濡目染,不仅于骆驼其形,甚至是对于骆驼其神都能了然于胸。每画骆驼,敦厚其形,而能萧然其意态。

物尽其形,才能穷尽其意。白石老人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恒才小时候看过大量的连环画,也许在临摹上是下过工夫的。有人以为,水墨画只是如此一般画就是了,岂不知水墨画也有所谓的“写生”和“临摹”。 “写生”和“临摹”的过程就是“物尽其形”,也只有“物尽其形”才能“物尽其性”。白石老人为了画虾,年迈之时依旧会在家里养一些活虾,细细观察虾的形态,虾静止和悠游的姿态,吃食和争抢的姿态。也许只有长久地观察,常态加上偶然的发现,才能真正抓住物的“神”。我也相信,恒才必定是在观察、摹写骆驼上下了很大工夫的。从“形”到“形神具备”的转换,并不简单,不仅是下工夫,也有“妙想迁得”,有“渐悟”和“顿悟”,不能完成这些过程,不过是匠人。有多少人一辈子画下来,手越来越熟,陷于“形”而终不能脱开。

骆驼本身,在“质”上有其特点,因厚厚绒毛的缘故(双峰驼有两层皮毛:一层是温暖的内层绒毛,另一层是粗糙的长毛外皮),以水墨绘之,不似画马,甚至不类画牛,除了头部、腿、蹄,整个身体并不适宜于勾线。也因此恒才除了这些部位必须用线勾出之外,身体用没骨古法以及皴染处理,“肉”不碍“骨”,“骨”不碍“肉”,相得益彰。

宋代梁楷首创用没骨大写意作水墨人物,清代任伯年也用此法画人物,高古脱俗,开一代画风。“没骨”看似浑然一体的块面,实则是线的扩大,以求笔中墨韵之变化。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曰:“墨法,浓淡精神,变化飞动而已。”

在恒才此次所绘的骆驼看,直是用墨线勾勒出骆驼的头部,而后用墨气淋漓的“没骨”之笔,直接从脖子、身子一路望下。用笔、用墨都是酣畅淋漓的,没有丝毫停顿和犹豫。这一切都缘于画家对绘画对象的烂熟于心。整体画完,才顺势画出腿蹄,再近乎俏皮地用浓墨甚或焦墨“写”出骆驼的尾巴。

恒才笔下的骆驼,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各个有其秉性、生机。群驼图则各自恣肆自在,相生相携,虽十数只,却浑然一体。

上次在武威看恒才的骆驼,到现在再次看到恒才的十数帧骆驼,时隔七八年了,感觉恒才之“艺”更为精到了。大略的浓淡两色墨,运腕自如,毫无斤斤计较处。就墨色本身说,更是运用“没骨”法炉火纯青,一气呵成,将墨、色、水、笔融于一体,成笔墨之后,浑然天成。

恒才此次在京深造,与各路丹青高手潜心切磋,想必更能于笔下骆驼另造新境,更上层楼。

■画家简介

李恒才,著名画家。武威市美协副主席。擅长画骆驼,为当代画坛写意骆驼代表人物。现居北京。

新闻推荐

兰州站7趟列车仍停运晚点列车正在逐步恢复

本报讯 因水害塌方中断行车的陇海铁路下行线已恢复。受车体无法到位影响,9月23日,兰州火车站仍有7趟始发、途经和终到该站的列车停运,分别是:兰州—西宁西的K889次、青岛—西宁...

武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恒才与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