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西部鼓魂 源自西凉乐舞

兰州晚报 2010-03-14 20:21 大字

攻鼓子进城表演“咚叭嗒咚”的乐声催人奋进攻鼓子表演者“攻鼓子”艺术在当地广泛流传

3月初,自文化部门传来好消息,武威攻鼓子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同时,武威攻鼓子传人杨门元也被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该消息的印证和落实,意味着民间文化所焕发出来的熠熠光彩,将得到更多世人的欣赏、承认和保护。武威攻鼓子,这朵由农民挖掘的艺术之花,也将为世界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

武威攻鼓子有“西部鼓魂”之称

攻鼓子不同于“腰鼓”、“扇鼓”、“太平鼓”,它既有腰鼓的灵秀,又有太平鼓的浑厚,还有扇鼓的矫健和妩媚。记者第一次见到它时,便被深深吸引住了。

两队黑色服饰装扮的古代武士,列队鱼贯而出。他们黑衣、黑裤、黑靴、头插红色野雉翎,身背羊皮长鼓,手执枣木鼓锤,在一阵由轻而重,由缓而急,初似铮铮流泉,渐如惊雷奔电的隆隆鼓声中击鼓起舞。那沉着而稳健的步伐,那冷峻而刚毅的眼神,那力贯千钧、震人心魄的鼓击,还有那忽如雁翎般展开、忽而如长蛇般疾冲、忽而旋走太极,忽而列成八卦方阵的进退变化,仿佛将人带进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舞者时而马步对攻,时而振臂滑鼓,对攻时如龙腾虎跃,反攻时如紫燕曼剪;静若处子喁喁私语,悚如惊鸿左顾右盼,动似脱兔闪跳腾踏。鼓乐抑扬顿挫,忽密忽疏,忽急忽缓,轻重有别,错落有致,间或还伴以“将军令”、“朝天子”、“万年欢”等鼓乐渲染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尤其当一个上百人的鼓队出现时,更是气势恢宏。几百人同敲一个鼓点,同走一种步伐,游走变化,配合默契,进退开合,和谐统一。形成一种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势,给人以极大的鼓舞与鞭策,令人奋发,催人奋进。

难怪有专家称,武威攻鼓子是“西部鼓魂”。

在《西凉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据专家研究,武威攻鼓子是勤劳智慧的古凉州人民在隋唐《西凉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祈求神灵、祭祀先祖、欢歌丰收、庆祝胜利等功能为一体的民间鼓乐舞蹈。

许多年以前,地处甘肃千里河西走廊的古凉州是一个音乐昌明的边郡要驿,其高度的古代音乐文化成就在中国艺术殿堂中有着无与颉颃的重要地位。音乐既是人们互通讯息的信使,又是宫廷及佛教寺院的娱乐、活动工具。在古代南北朝至唐朝数百年之间,一度盛行不衰的音乐,便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独特民族风格的西凉乐舞。

从历史上来看,西凉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历来被称为“歌舞之乡”。早在西汉时,汉武帝就将这一地区的乐舞艺术带回长安宫廷,“以李延年典乐府,稍用西凉之声”作为宫廷乐舞经常演出的保留节目。十六国时,各民族交往更加频繁,西凉乐舞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隋代,隋炀帝复改“国伎”为“西凉乐”。唐朝时,“西凉乐”在宫廷处于显要地位。由于各国之间来往频繁,大唐帝国为了显示其泱泱大国的尊荣和气派,西凉乐便成为款待宾客的流行乐舞。

如今在敦煌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中,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古代西凉乐舞的历史情景。尤其在敦煌、安西境内的一些壁画中,更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伎乐菩萨、飞天仙女等,这些都是古代西凉乐舞繁荣一时的有力佐证。

相传攻鼓子得名于兵法

武威攻鼓子出自于今天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杨家寨。而在历史上,四坝镇一带曾是北方许多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早在西汉以前,这里曾是“潴泽”野地,“海子”遍布,水草丰美的地方,许多游牧民族纷至沓来,在这里“逐水草而居”。少数民族素来骁勇善战,能歌善舞。众多少数民族汇聚一地时,乐舞更加发展兴盛起来,在西凉乐舞中,鼓是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书上有记载:“环行急蹴舞攻鼓”。在过去的四坝杨家寨、下双寨一带,曾盛行攻鼓,人们把攻鼓用于迎神赛灶、朝庙进香、求神祈福和社火活动。

关于攻鼓子有一种说法,相传汉武帝时河西匈奴部落中有两个最大的王,一个浑邪王势力最大,一个是休屠王,休屠王住在今四坝镇三岔堡。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发动了著名的“祁连山之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有一次霍去病带着很多兵马攻取休屠王的城池,连续几次拿不下来。在兵困粮尽的危急时刻,汉军一员大将急中生智挑选出一支精兵强将,装扮成“社火队”鼓手表演者,把兵器藏入鼓内诱惑麻痹了敌人,混入城内,终于里应外合出其不意的攻破了城池取得了胜利。自此,攻鼓子”便得名。

还有一种说法,“攻鼓子”最早出自于兵家阵法。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将士们采用道家文化中八卦、阴阳等阵法,或各个击破,或迂回包围,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有专家诠释:攻鼓子舞起时,那种鼓声越来越响,鼓点如梅花般稠密,便表达了一颗向往自由的心,一种企求冲出囚笼的力量。在这种渴求达到极点时,随着一声“咚”,那鼓声戛然而止……这是一种积蓄力量,试图准备更强烈的冲击。片刻之后,在“嗨”、“嗨”的吆喝声中,“咚咚咚咚”的鼓声似饥饿的野狼,又似囚困的斗兽,冲破牢笼的呐喊和咆哮……这些,不仅是“如见浴血奋战,出生入死”金戈铁马的战场写实,更是攻鼓子艺术魅力最好的写真。

而据有关专家考证,攻鼓子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被载入八五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甘肃卷》。

农民挖掘了艺术之花

而到了今天,“攻鼓子”艺术的流传,得益于四坝镇农民的不断挖掘和整理。四坝镇农民杨门元,从小喜爱鼓乐,八岁开始跟自家兄弟杨泽元、杨枝元等学习“攻鼓子”表演技法,熟练地掌握了大型“攻鼓子”广场舞蹈的步伐及队列队形变化。十六岁开始参加“攻鼓子”表演至今。

多年来,四坝攻鼓子在杨门元的带领下,走上了正规繁荣的发展道路。杨门元平日充分利用农闲时间,组织了一百多人的攻鼓子队伍,培养出大批攻鼓子手。不仅活跃了当地农村文化市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不断发展壮大了这支传播农村浓厚文化的文艺队伍。并带领这支队伍曾经参加了电视剧《怒剑啸狂沙》和《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拍摄,在“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节”大型文艺表演中获得优秀奖,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的首届“群星艺术节”活动中获得金奖等众多奖项。

“攻鼓子‘咚咚叭咚,咚咚叭咚\’、或‘咚叭嗒咚\’‘咚叭嗒咚\’的乐声催人奋进。那种蹬、上、攻、转的脚法,干净利落的手臂动作,以及游走急停、进退开合的队形,扭腰送胯的舞姿,时而旋转如风,时而舒展如云,时而矫若游龙......可以说每一个鼓舞动作都是一座‘流动的雕塑\’。它不仅是河西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民间舞蹈中的精品。从今年开始,我们不仅要培养更多的攻鼓子传人,还要对攻鼓子艺术加以研究和多方保护,让四坝镇成为真正的文化艺术之乡。”今年52岁的攻鼓子传承人杨门元兴奋地跟记者讲。

新闻推荐

敦煌故城 恢宏历史的伟大缩影(一)

白马塔随着恢复建设敦煌古城项目拉开序幕,敦煌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敦煌故城,走进了读者的视线。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

武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