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西部大地上落地生根的“沙产业构想”

兰州晚报 2009-11-08 20:52 大字

资料图片)

钱学森预测,沙产业将是继第五次产业革命,即信息产业革命后的“第六次产业革命”。

1984年5月,钱学森应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学术报告时,第一次明确提出沙产业设想,指出沙产业就是以太阳为直接能源,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

正是这样一个表述简洁的现代农业理论,为包括甘肃、宁夏、内蒙、新疆等在内的西部各区的防沙治沙工作,设计出了一个全新的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一体的跨世纪荒漠开发战略构想。

钱老走了,但他的“沙产业构想”已经在西部大地上落地生根。本期《晚报西部》以专题形式解读“沙产业理念”,了解西部地区尤其是甘肃近年来在沙产业方面的丰硕成果,缅怀钱老,激励后来人。

荒漠化危害

荒漠化是人类面对的重大挑战之一。“只投入,无产出”是最基本的现状。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第三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3.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6%。我国每年因荒漠化损失土壤有机质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

据资料记载,现在全国有近4亿人口常年受荒漠化影响,沙埋农舍、铁路、公路,淤积水库、堤坝等现象屡见不鲜。我国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吨,致使许多地段河床已高出居民区3-4米。荒漠化造成沙尘暴频发,许多物种日趋濒危或消亡,有15%的物种濒临灭绝。荒漠化还使东西部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我国上个世纪因荒漠化造成的碳流失相当于15.4亿吨CO2当量。荒漠化防治已成为世界各国维护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生态和社会工程。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在论坛上介绍,通过长期的努力,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显著进展,荒漠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增加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7585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增加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现在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

甘肃沙漠戈壁面积大,风沙线长达1600公里,特别是河西走廊,被三大沙漠包围,已有的绿洲受到风沙的严重威胁。

据专家介绍,甘肃是荒漠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荒漠化一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45亿元。生态形势严峻。敦煌月牙泉由上世纪的22亩水面萎缩为现在的8亩,水深8.3米变成不到1米。黑河下游生态恶化,居延海干涸,胡杨林大面积枯萎死亡。而石羊河下游的生态恶化最为明显,民勤的尾闾湖已变成干湖,沦为生态灾区。近20年来,湖区已有3万人举家外迁。

沙产业理念

什么是沙产业?根据钱学森的解释:“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即以太阳能利用为发展谋略,以知识密集型和人工控制生境条件为特点,用现代思维、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等一系列成果把生态建设、市场机制、富民工程、大棚农业和节水灌溉紧密结合的现代农业体系。有专家这样认为,概括地说,就是以系统工程思想整合的“阳光农业体系”。

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在认识人类与沙漠的关系、防沙与治沙的关系、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等方面对传统治沙理论有了全新突破呈现出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特色。它对于我国西部开发、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有专家认为,钱学森从第六次产业革命和“大农业”的宏观视野出发创建了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理论。“这一理论是现代人类对沙漠的全新认识它强调充分利用太阳能全面依靠各种高科技加强有效管理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和注重实践等。其中充分利用太阳能是其内核。”

据有关资料记载,1984年8月20日,钱学森公开发表了《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一文。正是在这篇文章中,钱学森首次提出了沙产业的概念。这篇文章突破了传统沙漠理论的思路,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也奠定了钱学森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沙产业理论基础。随后几年里,钱老多次对沙产业进行论述,沙产业理论渐渐成型。

太阳能和高科技

在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中,太阳能资源和高科技被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据了解,太阳能是地球表层万物充满生机和不断运转的最大动力来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与其他能源相比,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独特性。人类现在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还很低,最多只能吸收转化1%甚至更低。基于此,钱学森一方面指出“农业型的产业是指像传统农业那样,以太阳为直接能源,靠地面上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同时又主张突破利用太阳能的传统方式,运用高科技和各种科学方法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效率,“让生物利用太阳光能为人类创造财富”。

钱学森多次指出,解决荒漠化需要利用各种高新科学技术和现代知识,利用信息革命的成果,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认识。“知识密集型就是一方面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另一方面又利用工业生产技术,也就是全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新的技术革命的成果。” “既然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那就要充分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以及一切可以运用的知识来经营它。” 

钱学森指出,实现沙产业必须是利用全部现代科学技术,要“引入高新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产品——新材料、信息技术”。 

第六次产业革命

钱学森说“今后工作我想还应在实践中发展沙产业,有了人人看到的成绩才好宣传说服人。”正是通过这种实践,在西部诸如甘肃、宁夏、内蒙等省份涌现出一大批发展沙产业的典型。 

有专家这样说,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既内涵丰富又措施具体,它突破了人类对沙漠的传统认识,是现代人类对沙漠认识的全新境界和归纳。

钱学森是从第六次产业革命和知识密集型“大农业”的宏观视野来构建沙产业理论的。“沙产业属第六次产业革命。”钱学森预测的第六次产业革命是以生物技术为核心所引发的大农业革命,其重点是生态农业、林业、草叶、海业和沙业。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农村土地面积至少占国土面积一半,加之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有150万平方公里,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不发展沙产业,不能不发展“大农业”。

国内有关专家认为,这一科学理论“对于沙漠治理和发展沙漠产业经济、推动西部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于钱老的沙产业理论,温家宝总理曾经多次表示关注和支持。“要认真重视沙产业”,“坚决走这条路子。”“办好这件事不但有经济意义,而且有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

朝阳产业

沙产业是个朝阳产业,钱老曾认为,沙产业“将创造上千亿产值”。它的加快发展给广大沙区带来经济腾飞的希望,给沙区人民提供了致富奔小康的机遇,给有为的企业和有志之士提供了大展宏图的舞台,必将为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添巨大动力。 

钱老沙产业构想是在甘肃大地萌发产生的,也是为黑河下游生态建设和当地农牧业发展、人民生活富裕而提出来的。

根据钱老的沙产业理论,甘肃省现已在河西走廊本着“北治风沙,南护水源,中建绿洲”的原则造林种草,形成了1200多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甘肃省在全国率先成立沙产业发展协会,钱老欣然担任名誉会长,并在甘肃农业大学设立了“钱学森沙产业班”。多年来,这个特殊的“产业班”每年都要拿出专门经费来奖励那些刻苦学习的学生。

来自新华社的消息称:1994年,根据钱老的沙产业设想,中国科协、林业部和甘肃省政府首先选择武威、张掖等地建立了试验点和示范基地,开始实践钱老的沙产业设想。10多年来,张掖和武威致力于沙产业、阳光产业和节水农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新闻推荐

东挪西用武威博物馆原馆长栽了 目前,当事人杨某因涉嫌巨额资金挪用被免职并移交有关方面处理

本报讯  11月16日,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武威审计部门在工作审查中,发现武威市博物馆原馆长杨某在工作中,涉嫌巨额资金挪用问题。目前,杨某已被免职,其违纪违规问题已经...

武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