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粽飘香 科学食用才健康 粽子如何包、怎么吃、注意啥?您想知道的这里都有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几天,人们会在门口挂上菖蒲、蒿草、艾叶驱邪,喝雄黄酒、五加酒,吃粽子,挂香囊。粽子怎么吃最健康?这些古老习俗蕴含着哪些养生奥秘?本期健康问诊将为您揭开谜底。
说粽子
粽子全身都是宝
中医认为,粽子全身都是宝。首先包裹粽子的叶子多是竹叶或苇叶。竹叶具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止惊悸、退虚热的作用,苇叶性平,味甘、涩,入肺、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通淋之功。唐山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朱叶珊介绍,中医认为,端午节后,进入夏季最热的月份,上火、中暑现象容易发生,而此时常用竹叶和苇叶,可以起到解暑除烦的效果。芦苇叶、竹叶是名副其实的一次性绿色食品包装,一经高温蒸煮,不仅为食物增添一种清香之气,其中的营养物质也充分地浸透到食物中了。
粽子的主料是糯米,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2等营养成分,具有补中益气、养胃健脾、固表止汗、止泻、安胎、解毒等作用。《本草经疏》就有记载:“糯米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补,则中自温,大便亦坚实。温能养气,气充则身自多热。”
作为辅料的红豆、大枣,也是非常有营养的,红豆能清热解毒、淡渗利湿,大枣更是药食同源的宝贝,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
包粽子
自己包粽子 端午味更浓
小时候的端午节,长辈们总是欢聚一堂,围着大圆桌手捧竹叶包粽子,不管是咸味粽还是甜味粽,黏黏的糯米环绕齿颊,仿佛这就是端午节的意义。长大了之后,虽然各式花款、各种味道的粽子接二连三地映入眼帘,但是偶尔想要怀旧的我们对那亲手制作、糅合了心血和体力的粽子仍旧是念念不忘。其实包粽子一点都不难,趁此机会多学一门传统手艺,让家人尝尝鲜,在自家粽香中过个真正的端午节吧。
据高级点心师介绍,粽子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粽子的原料,如糯米的产地、馅料的质量、粽叶的成色。在菜市场、超市可以买到干粽叶。在买粽叶时,要注意正常干粽叶应该是黄绿色或黄褐色,不要购买颜色碧绿鲜艳的粽叶。买回来的干粽叶,先用清水浸泡一天,放进开水锅中煮一下,既能消毒,又能令粽叶变得柔韧不易破损。糯米是包粽子的主要食材,长粒糯米和短粒糯米都可以,长粒糯米比较黏,短粒糯米则比较香。在馅料选择时也应特别注意肉馅的品质。
包粽子的基本功:
1、咸肉粽和枧水粽的顶部是锥形的,在包扎粽子时要注意,保留好顶部的角(在正式包之前可以用两张白纸进行多次的训练)。
2、包扎咸肉粽和枧水粽时要注意,水草在绑紧的时候,是先绑紧锥角的一边,然后再跨过锥角,绑另外一面,这样交叉绑上两三圈就可以了。
3、煮好的粽子必须捞起来,不要放在水里,以免变质。
4、枧水粽等甜类的粽子,冷冻后都可以食用;但是裹蒸粽等咸类的粽子煮熟保存后,要蒸熟、热透了才好吃,因为这样才可以保证咸类粽子的风味。
买粽子
端午节即将来临,也是人们食用粽子的高峰时期,在选购、贮存、烹煮和食用粽子时,应当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通过正规可靠渠道购买并保存相应购物凭证,要看清外包装上的相关标识,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和地址、成分或配料表、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等标识是否齐全;查看包装是否完整或真空包装是否漏气涨袋、散装粽子有没有变质;不要购买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产品,不要购买超过保质期的产品。
二是对于真空包装类和速冻类粽子,购买后按照标签所示方式保存,并按照标示食用方法加工食用。散装粽子注意适量买入,最好是现吃现买,避免粽子变质。生熟粽子分开贮存,打开的粽子放在室温下不得超过2小时。
三是食用前应洗净双手,冷藏或冷冻过的粽子,要彻底加热,吃剩的粽子不要反复加热,不要食用馅料已发酸、发苦或口味不正的粽子。
端午粽子挑选攻略都在这
色泽鲜绿的粽子要慎买
可通过三种方法辨别粽子的质量:
一看外观。染色粽叶具有均匀的青绿色,表面色泽光鲜,看上去很诱人。而原色粽叶颜色发黄发暗;
二是闻味。染色粽叶包装的粽子煮熟后,粽子的清香味不足,其至反而会有淡淡的硫磺味道;
三辨煮水。由于经过化学处理,返青粽叶的颜色相对稳定,加热后水的颜色变化不大,或呈轻微绿色,绿色明显者其化学原料含量高。而原色粽叶加热后,水的颜色则会呈现淡黄色。
吃粽子
食用禁忌要知道
粽子虽美味,但也是一种高热量的食物。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宜食用凉粽子 糯米中的淀粉支链在加热以后及冷却以后的形态不同,糯米食品冷了以后,淀粉分子会增大,导致难以消化,让人感觉到滞胀。对有胃病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不宜作为一餐当中的唯一食品 吃粽子一定要配一些菜,这样就不会有强烈的饥饿反应。吃粽子时最好能喝茶水,可帮助吞咽和消化,同时,吃粽子时最好搭配一些蔬菜、水果,最好是凉拌菜,这样可增加纤维素的摄入,而维生素本身就是一种消化酶,可促进粽子的消化。白萝卜含芥子油、淀粉酶和粗纤维,具有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加快胃肠蠕动和止咳化痰的作用。中医认为,萝卜味辛、甘,性凉,入肺、胃经,有通气、去积食的作用。对于老人、小孩和消化不良的人来说,吃粽子的时候搭配上白萝卜汤是最好的选择。
3.不要一次吃得太多 粽子不要一次吃得太多也不要空腹吃。因为糯米在胃里停留很长时间,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可能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宿病复发。粽子黏度高、缺乏纤维质,不易消化,而夜间人体消化功能减退,所以建议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
并非人人适宜吃
特别要注意,糖尿病、肾病、高血脂、高血压患者以及老人、儿童如果饮食不慎,会罹患上“粽子病”。
1.心血管病患者 粽子的品种繁多,其中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2.老人和儿童 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儿童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3.胃、肠道病患者 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
4.糖尿病患者 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吃时通常还要加糖拌,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现昏迷、中毒。
总之,提醒大家,粽子虽然美味,但一定要安全适量,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过个轻轻松松、肠胃无负担的端午节。
道习俗
端午习俗中的养生之道
戴香囊,挂艾叶,赛龙舟……细细品味,几乎每个习俗都可以找到健康的根源。让我们来一起细数端午传统习俗蕴含哪些养生之道——
熏艾叶,驱蚊虫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作为中医常用到的中草药,性温,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等功效。同时,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净化空气。研究表明,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可抑制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传播,且对人无害。除了熏制,将艾叶捣成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需要提醒的是,有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要慎熏艾叶,以免引起过敏而使病症加重。
佩香囊,避瘟病
佩香囊,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专家表示,为了清香、驱虫、避瘟,香囊中常会填充一些具有“芳香辟秽”功能的中药,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苏、薄荷等。它们都含较强的挥发性物质,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舒筋顺气、通九窍、防瘟病。如今,市面上销售的香囊成分不尽相同,无论哪种,选购时都应有所鉴别、取舍。过敏体质的人,还是不佩戴为好。此外,孕妇应慎用香囊。
饮药酒,祛湿邪
提到端午节饮酒,给人印象最深的非“雄黄酒”莫属。但专家提醒,雄黄属有毒类中药,会对肝脏造成损伤,一般不建议直接饮用。可用黄酒和五加酒代替。中医认为,黄酒属温性,生饮可治疗天热引起的厌食、烦躁等;热饮可缓解风湿性关节炎、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等。五加即五加皮,味辛、苦,性温。将其切丝,与白酒一起盛入容器浸泡10天左右即可饮用。不过药酒虽有防治疾病的功效,但并不适合所有人。
划龙舟,练腰肌
端午划龙舟是民间最为传统的习俗之一,不仅有趣好玩,极具观赏性,而且锻炼身体的效果非常好,尤其对久坐不动的上班一族更有益。专家认为,划龙舟对久坐族改善腰肌劳损、肌肉僵硬,以及椎间盘等健康问题,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看延伸
除了粽子, 端午还有哪些吃食?
据民俗专家介绍,旧时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说法,即端午节一般是早上过,中秋节一般是晚上过。端午节除了粽子之外,民间还有什么丰富的吃食呢?
1.吃“五黄”。端午节当天,在江南人的传统中,必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黄酒(本是雄黄酒,因雄黄有毒性,一般都以普通黄酒代替),因而该月又称为“五黄月”。
2.吃“五白”。端午节民间还流行用“五白”来搭配,即白切肉、白蒜头、白斩鸡、白豆腐和茭白。端午食“五黄”,再配上“五白”,可清热降火,健脾胃。
3.吃面扇子。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
4.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
5.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
6.吃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
7.吃薄饼。在浙江省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下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据新华社《中国医药报》、《健康时报》、《羊城晚报》、《南京晚报》等
新闻推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伏润之通讯员甘曜毓站在民勤县收成镇泗湖村的自家蜜瓜田边,方向生时常想起儿时父亲带他去赶集贩蜜瓜...
民勤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民勤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