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开幸福来
本报通讯员马爱彬本报记者 赵勇忠
从藏寨到沙乡,十年时间,她从马背上的牧羊女,逐渐成长为发展设施农业的行家里手。三座温棚,六口之家,通过种植大棚蔬菜,她用单薄的身体,撑起全家人的安康与幸福。她就是来自雪域高原却扎根在沙漠绿洲的一名普通藏族妇女——扎桑。
4月26日,记者在民勤县蔡旗镇沙滩村见到扎桑时,她正在调整温棚辣椒植株。扎桑说:“这座棚冬春茬种的西葫芦,三月中旬拉的秧,一座棚收入了3万元左右。”三十出头的扎桑,看起来有些腼腆,但手脚很是麻利,绑蔓、整枝、打杈、摘心一气呵成,娴熟自然。
攀谈中,扎桑告诉记者,她出生在西藏达孜区的一个牧民家庭,初中毕业后,在亲戚的帮助下,与朋友合伙在拉萨开了一个小饭馆,时常有武威人到饭馆就餐,让她学了不少武威方言,慢慢地就对武威熟悉了。2003年,经人介绍,她嫁到了民勤。扎桑感慨地说,“刚到民勤时,日子真不好过!”婆家并不富裕,丈夫还在生病,加上生活习惯、语言的不同,让她过得很是艰难。八亩薄田,只能维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想为丈夫找个好医生,为公婆家置办点家当,也是力不从心。可要强的扎桑,不甘贫穷,不甘落后。
2007年,在乡村两级的大力支持下,扎桑带头搭建了一座日光温室。扎桑说,当时,很多人对建日光温室顾虑重重,缺乏信心,担心不会种、种不好、无效益,但她心里明白,公婆与丈夫治病需要钱,孩子上学更需要钱,她必须变着法子在自家8亩薄田里生出更多钱来,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种植便是政府为她指明的致富路。为了种好温室大棚,扎桑每天天刚亮就匆匆起床,照顾完公婆的起居,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不懂的问,不会的学,一点一点地积累,一步一步地提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一年,扎桑基本掌握了温室种植、育苗、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一棚小乳瓜仅春茬就卖了一万多元。扎桑用这一万多元,为公婆买了保险,带丈夫去了省城看病,还为孩子报了书画兴趣班,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2010年,扎桑申请了3万元的妇女小额创业贷款,又新建了两座日光温室,当年收入5万多元。扎桑说,“日光温室种植这条路子是走对了。”
如今,扎桑经营着3座日光温室,年收入近9万元。钱袋子鼓了,扎桑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2013年,扎桑在沙滩社区购置了新楼房,一家人温馨和睦,其乐融融,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扎桑勤奋好学。”村党支部书记陈生寿由衷地说:“一个藏族姑娘远嫁到民勤,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丈夫又不能干重活,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家里打理得有条不紊,和和睦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真的很让人佩服。”
2017年,扎桑家庭被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委统战部、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第一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
新闻推荐
4月10日,民勤摄影爱好者闫先生在红崖山水库拍摄时意外拍到了两只漂亮的鸭子——黑白相间的羽毛,红鼻子、红嘴巴。经辨认,它们学名叫翘鼻麻鸭,俗称“翘鼻鸭”,这种经常活跃于沿海地区的大型鸭科动物做...
民勤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民勤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