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民勤 希望在这里延展
民勤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普协会会员在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捡拾垃圾。
让这些梭梭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春天来了,宋和村的村民开始春耕。
石述柱(左)和马俊河(右)虽是初次见面,但同样的治沙情怀让两人一见如故。
民勤人展开春季造林活动。
马俊河和朋友成立了“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至今累计已有8000多名志愿者。
从上海来的4岁的大宝是最小的志愿者,他在沙漠上种下梭梭。
越来越多的民勤人加入治沙行列。
本报记者 郁婕
今年83岁的石述柱老人曾是民勤县宋和村党支部书记。
宋和村曾经是一个被巴丹吉林沙漠三面包围着的小村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听石述柱讲:“20世纪50年代,这个6.6平方公里的村庄已经被风沙埋了一大半,除了零星的杂草和灌木之外,只有一棵奄奄一息的老榆树和十几棵干枯的沙枣树。”
在50年的风沙抗争中,石述柱带领宋和人拥有了一个7500余亩生态林和2500余亩经济林的万亩林场,并在林场的空滩闲地上,开垦出了2400亩耕地。
初春正是农耕的好时节,宋和村的村民扛着农具来到田间地头,开始了春耕。此时,刚刚做过心脏手术的石述柱正在家中休息,他的目光投向窗外,看到当日的天气有些浮尘,他皱了皱眉。这时,敲门声响起,进来一位叫马俊河的年轻人,前来看望石老。
80后的马俊河也是民勤人,当他听到有专家说“民勤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将在17年后消失”后,当时在昆明一家医药公司做经理的马俊河,毅然辞去工作,于2006年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经过12年的艰辛奋斗,他们使2万余亩的黄沙“披绿”。
马俊河利用互联网,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民勤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中。他也意识到,荒漠化的实质是社会问题,要解决荒漠化,还是要以本地居民的生计改善为切入点。
“生在沙漠,长在沙漠,我对沙漠最了解,最有感情。把本地人留得住,让外面的人看到机会,才能保证这里生生不息。”马俊河说。为此,他想到了“产业治沙”,成立了“梭梭农庄”网店,帮助农户把种植的优质生态产品,如民勤沙瓜、红枸杞、红枣、羊肉、肉苁蓉等销售出去。让村民成为植树治沙的受益者和主力军。
石述柱和马俊河虽是初次见面,但同样的治沙情怀让两人一见如故。他们迅速展开了治沙经验的交流。石述柱拿着民勤县地图,向马俊河讲述当年的治沙情况和如今的绿化面积。马俊河告诉石述柱,通过网络,更多的人了解了民勤,开始关注民勤。
2017年,民勤县依托山水林田湖草项目青土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完成工程压沙造林8万亩,这是民勤压沙造林史上实施面积最大的一年。目前,全县人工造林面积达到229.86万亩,完成工程压沙造林51.3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下一步,将全力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生态屏障。
4月17日,从上海来的大宝在妈妈的带领下也在沙漠上种梭梭。今年4岁的大宝手里拿着梭梭苗,他是志愿者中最小的一员。妈妈挖好坑,他把手中的梭梭苗放入坑中。大宝妈妈说:“这是我们第二年来种梭梭了,我觉得应该让孩子了解我们生活的现状,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民勤。希望,在这片土地上延展。
新闻推荐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公布 武威市4名个人2个集体获殊荣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公布武威市4名个人2个集体获殊荣本报讯(记者朵俊庆)近日,记者从市妇联了解到,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日前公布,武威市4名个人2个集体获殊荣。据悉,荣...
民勤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民勤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