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把式”的致富经
本报记者 杨鹏元
6月14日,是个普通的日子,但对周玉来说,却是个好日子。这天,他的三座日光温室内蔬菜全部销售完毕,今年的农活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收拾完棚里的菜秧,周玉谋划起下一季该种什么蔬菜。
“三座棚,一棚乳瓜,一棚辣子,一棚西葫芦,毛收入11.7万元,棚均收入近4万元,这个收入还是很不错的。”站在空空的大棚里,周玉信心十足,靠着温室大棚,在短短几年内,改变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
周玉所在的民勤县蔡旗镇高庙村,是个人多地少的村庄。前几年,因为土地少,村里大部分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如果没有棚,现在都不知道怎么生活。”周玉说,一座长70米、宽9米的大棚,能产出这么高的效益,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周玉告诉记者,2012年,县上鼓励发展设施农业,他搭建了一座日光温室,试着种植蔬菜。一年下来,收入是大田的好几倍,这让他彻底吃了“定心丸”。一年后,尝到甜头的周玉,建起了自己的第二座日光温室,随着种植经验的不断积累,种棚的效益也在一年年提升,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周玉成了村里种植大棚的佼佼者。2015年,他将第一座土建的日光温室转让给村民,又重新选址,利用几年来积累的资金,建起了两座高标准钢屋架新型日光温室。棚大了,种植环境改善了,收入也在节节攀升。
“棚里的活都是精细活,每一项都不能马虎。”说起日光温室的“种植经”,周玉向记者娓娓道来:“一棚蔬菜种得好与不好,收入相差在一两万,种大棚蔬菜跟种大田作物不一样,科技含量高,得动脑子,施肥、浇水、驱虫样样都有学问。不仅要不断学习新技术,还要有新理念,舍得投入选好肥,肥料少而精,对保护蔬菜根系和改善土壤都有好处。”
去年,周玉妻弟的一棚蔬菜,比周玉少收入了1万多元,问题就出在选肥上,他选择的肥料价格便宜,虽然省了点肥料钱,种出的蔬菜产量和品质都赶不上周玉的,这让他至今懊悔不已。今年在周玉的指导下,他选择了一款大厂家的品牌肥料,产量和品质一下子就上来了。
“蔬菜卖得好不好,品质是关键。”周玉说,他在质量上下了苦功夫,品质好了,菜就卖得快,价格也比别人高。“不仅如此,还得掌握市场行情,什么时间种什么品种,都是市场说了算,赶上好的时间节点,才能卖得上好价钱。”周玉说,他每天都要上网查看各种蔬菜的价格,随时了解市场行情。如今,周玉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棚把式”。
收入一年年提高了,周玉一家人的生活也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去年,他家在沙滩社区购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装修花了10万元,一家人搬进了新楼房,生活和城里人没有两样。最近,他在照料大棚的同时,每天还抽出时间去驾校学驾驶。“车早就看好了,要是有驾照,早就开回家了。”说到这里,周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新闻推荐
全市“三比两促·做合格党员”主题演讲比赛圆满落幕本报讯(记者赵小燕)6月30日,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全市“三比两促·做合格党员”主题演讲比赛圆满落幕。市领导王扎东、李明生、周晓...
民勤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民勤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