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实现美丽乡村小康梦 武威市推进新农村建设侧记

甘肃日报 2015-07-20 13:51 大字

实现美丽乡村小康梦

武威市推进新农村建设侧记

本报记者 马顺龙

6月,走进古浪县感恩新村社区,整洁靓丽的中心广场、整齐划一的新农宅,加上或远或近、错落有致的养殖暖棚和日光温室,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面展现在眼前。

村民俞桂芳乐呵呵地说:“村里就有学校,孩子上学方便了。还配建了卫生室,看病也不难了。”

这仅仅是武威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武威市计划完成新农村建设3万户,农村住房砖混、砖木结构覆盖率达到80%以上。

武威市新农村建设经历了由浅到深、由慢到快的发展过程。过去虽从政策、措施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有改善,但在传统产业主导下,农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变化不大。

2010年,针对武威城小乡大、贫困面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城镇化水平低的状况,武威市委提出并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坚持调结构、促增收、修公路、兴水利、抓脱贫、美环境,加速推进工业新型化、城镇带状化、农业现代化,引领新农村建设从思想观念、农业产业、农民收入、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等方面全面发展变化,探索形成了一套科学务实、切合实际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

走进民勤县大坝乡六沟村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一栋栋钢架结构温室大棚首尾相连,农民们正在大棚里忙碌着。六沟村党支部书记高立融搭建了8座日光温室,主要定植人参果、西红柿,去年人参果赶上了好价格,8座棚进账16万多元。高立融说:“村里的示范园建成大棚723座,温室瓜菜人均增收在2500元以上,好日子就在眼前。”

从“单一”到“多元” 的设施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推向一个全新境界。

武威市坚持以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规划为统领,加快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等规划编制,建立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的“多规融合”规划体系,科学构建城乡空间布局,加快重点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创造性地实施“下山入川”工程,建成古浪县黄花滩感恩新村、阳光新村等51个移民安置新农村点,至去年底,已完成“下山入川”6.47万人,使祖祖辈辈生活在高深山区的贫困农牧民走进了致富奔小康的新天地。

武威市还全力实施民勤县和凉州区黄羊镇、古浪县黄羊川镇省列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初步建成特色鲜明的城镇化示范区。从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完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推进农村社区法治建设、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等八个方面打造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突出抓好国际陆港规划区、天颐大道、G30、民武路、民昌路、民湖路沿线和金强河沿岸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尤其是金色大道的建设,拓展了新农村建设空间,沿途建成新农村社区73个,涉及农户7659户,建设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0个,新改建学校27所。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武威市同步加强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治理中小河流、新建改建干支渠、建设集中供水工程,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新建改建农村道路、建设新农宅,先后创建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10个、“万村整洁”村153个,农村的整体面貌正在发生变化。

新闻推荐

武威领导干部深入民勤农村调查研究

武威领导干部深入民勤农村调查研究武威市委主要领导和市纪委领导深入民勤县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本报记者马顺龙

民勤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民勤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