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山镇:小红枣撑起大产业
泉山镇:小红枣撑起大产业
泉山镇:小红枣撑起大产业
本报记者 马顺龙 通讯员 侍文元
6月,草木繁盛,花儿娇艳。在民勤县泉山镇和平村千亩红枣栽培示范园里,一行行修剪整齐的红枣林展枝吐蕾,田间地头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
村党支部书记王开贵告诉记者,2012年,和平村按照整村推进建基地、扩大规模打基础、规范栽植保存活、悉心管护提效益的工作思路,集中流转土地1000亩建成红枣栽培示范园,2013年,园区被武威市林技中心确定为市级林业科技示范园。
园区的环路处竖立着“特色林果基地认领牌”,王开贵介绍说,为帮助农户销售红枣产品,县乡两级组织县内林果产品销售加工企业与农户建立合作关系,由企业认领特色林果基地,从技术和销售两个方面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产品的价格有了保障,群众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发展特色林果业的积极性。
从和平村出发,沿着泉山镇的“12公里红枣示范长廊”,所到之处,成片的红枣林让人赞叹。
近年来,泉山镇积极响应市县号召,坚定不移地推进实施 “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思路,主推红枣产业发展。制定了以“年初任务分解、每日安排落实、每周汇报讲评、每月通报排序、季度观摩推进、年终考核奖惩”为主要内容的“1+5”工作推进落实制度,先后建成了复明小西、和平、团结和永成等千亩红枣示范园,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年提升。至目前,全镇累计发展以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27460亩,人均1.85亩,三年生红枣亩均产量最高达200公斤以上,亩收入达2000多元,红枣产业已逐步成为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主推红枣产业发展伊始,泉山镇组织镇村干部赴新疆若羌县及河南、山东等地考察红枣产业发展,并将考察内容制作成光碟发放至各社,组织群众观看其栽植技术和发展前景,激发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泉山镇不断强化技术培训,提高群众经营管护水平,在县林技中心的支持下聘请省外专家一名,常年驻守村社进行技术指导,并联系市、县林技中心教授和专家,对镇村社干部、社会化服务体系技术干部、全体种植林果农户进行集中培训。结合“冬日无闲”活动的开展,每年技术培训结束后,对培训人员统一组织闭卷考试,同时设立奖项,让各村推选出的群众代表参加镇上组织的林果业技术竞赛,通过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切实帮助干部、群众掌握林果业技术知识。认真做好科技服务,抽调30多名技术骨干组成科技服务组,逐村逐社逐地块开展拉网式、手把手技术指导。2015年,从新疆阿克苏调运田玉枣接穗13.2万株,在科技服务组的精心指导下,对2011年、2012年栽植的扁核酸1050亩进行嫁接改良,全部改良为壶瓶枣。
为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泉山镇积极与龙头企业对接,加快特色林果业基地认领工作,已与正元工贸有限公司、腾格里枣业枸杞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兴宝实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成功对接,完成红枣基地认领14213亩。同时,组织人员远赴兰州、武威、金昌等地进行产品展示推销,积极与新疆、河南、河北等地客商联系,打开省外销路,实行统一定价,统一收购,切实维护广大种植户的利益,提振群众发展红枣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一个产业能否真正被群众接受,能否真正成为群众的增收产业,关键是要看这个产业能为群众带来多大的效益。”泉山镇党委书记李淑敏说,红枣产业在泉山镇已有了相当规模,全镇干部群众将着力推进特色林果提质增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全力打造绿色果品及出口红枣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引领红枣产业继续向标准化、无害化、绿色化、有机健康的方向发展。
新闻推荐
民勤:葡萄产业兴农富民武威日报记者侍文元金秋时节,记者来到民勤县夹河乡新林千亩葡萄示范长廊,只见一行行整齐的葡萄林一字排开,仿佛在广袤的田野树起一道道绿色的“围墙”,一串串紫红的葡萄挂满枝条...
民勤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民勤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