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接一版这好比鼻子大过脸难怪你们有疑问省统计局副局长

张掖日报 2013-05-08 12:08 大字

(接一版)“这好比‘鼻子大过脸\’,难怪你们有疑问。”省统计局副局长陈波说。投资额高于生产总值,长期讲不可能持续,大范围讲不代表经济健康有序,但在特定时段、特定区域,出现这种情形不仅可能,还表明经济正进入高速发展的区间,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将明显加快。

信心还来自于对优势的重新审视。不再抱憾西部地处偏僻、起步较晚,今天的甘肃人说:“我们的优势并不少。”

资源禀赋独特——甘肃是“有色金属之乡”,全省49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十位,资源储备和资源丰度全国第五。甘肃多风,风能资源储量2.4亿千瓦,目前已建成的风电装机容量达650万千瓦,全国独一无二。

区位优势独特——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横贯全省,5条铁路在兰州交汇,甘肃既是向西开放开发的桥头堡,又是内地通往西部及中亚地区的枢纽要道。

更重要的是,甘肃迎来了政策叠加的最大机遇。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每一个国家级新区的设立,都会强有力拉动所在区域发展。这一次,历史把机遇给了甘肃。2012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兰州新区为国家级新区。800多平方公里的规划新区,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兰州。不到一年时间,新区已吸引投资1465亿元,中国铁建、三一重工等国内500强企业纷纷来此落户。

除兰州新区外,甘肃还是国务院确定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新十年扶贫攻坚规划的覆盖区域,国务院办公厅还专门颁发了扶持甘肃发展的47条意见。这一切,为甘肃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思路清、方向明、信心足、干劲大,甘肃大踏步追赶着。夯实基础,交通、水利、生态、能源等一批重点骨干项目启动建设。产业引领,甘肃全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发展。预计到2016年,甘肃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到2020年将实现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居民收入“三个翻番”。

加速转型——

主动转、科学转,甘肃以转型谋跨越,发展质量更高、发展后劲更足

甘肃在快速追赶,也在加速转型,以转型谋跨越。“不同步转型,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缺少后劲,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跨越。”省委、省政府思路清晰。

主动转,甘肃调高门槛。

能带来数亿元GDP的电石项目要不要?武威市曾面临这样的选择。不要,等于放掉一个送上门来的大投资。要,则可能面对严重的污染。武威市最终投了否定票。“你要是看上咱不缺工业用地、不缺劳动力、有区位优势、有政策优惠,咱们敞开怀欢迎。你要是以为咱们西部穷就任你排污,那你想错了。”市委书记火荣贵快人快语。2012年,武威招商引资222项、390亿元,一年增长300%,其中的主导项目是青岛啤酒、葡萄酒、重离子肿瘤治疗中心、光伏发电。

作为国家确定的承接产业转移区域,甘肃与全国各地、特别是东中部地区建立了承接转移的“联络图”,引资力度前所未有。2012年的兰洽会,引资总额是过去17届的总和。投资越热,头脑越要冷静。甘肃牢牢守住产业政策和清洁生产的闸门,“发展要快,但不能饥不择食”,否定了大量“两高一资”项目。

主动转,甘肃勇于放弃。

2012年,全省淘汰炼铁、铁合金、电解铝、铜冶炼等落后产能510万吨,平板玻璃60万重量箱,造纸12万吨,关闭能耗高、污染重的中小企业近百户。困难和阻力不是没有。这些项目有的是当地利税大户,有的是吸纳就业主体,真关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甘肃省底线守得牢:不发展经济不行,不保护环境更不行!果断淘汰落后的同时,甘肃大力开放开发,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项目,既转型又发展。

主动转,还要科学转。

初提转型,一些地市很紧张。看存量,甘肃的先进产业数量不多,转型是不是把传统产业都搁一边,只上新兴产业?那样,经济增长如何保证,百姓的饭碗如何保证?甘肃明确,转型关键是“高端”,不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要占领制高点。

传统产业要做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循环经济,我们越做越有意思。”白银市工信委主任胡建伟深有感慨。军工企业银光公司,每年排放大量氯气、硫酸等危险品。“接链补环”,白银市招商引资时注重围绕老企业延伸产业链来做文章。从前谈之色变的氯气,成为新投资的氯碱化工企业的原料;从前白送也没人要的硫酸,以每吨200元的价格卖给新落户的钛白粉生产企业。钛白粉企业产生的工业废物亚硝酸盐,又成为新引进脱硫剂项目的原料。“我们正在打造有色金融深加工产业链、化工产业链、能源产业链这3个千亿级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让循环经济成为创造财富的过程。”

新兴产业注重内涵式扩张,力争做“领头羊”。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位于酒泉的茫茫戈壁滩上,数千座白色风力发电机高高矗立,巨大的风机叶片在风中转动,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在甘肃,最大最适宜的新兴产业要数新能源。省工信委副主任温隆家说,近几年,新能源产业迅速升温,但新兴产业也不能一哄而起。甘肃谢绝了数十个缺少核心技术、缺少市场优势的项目,明确“要上就上大项目,要发展就瞄准高端”。如今的酒泉,已建起我国首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成为与西气东输相媲美的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一个规模化的大型新能源基地在甘肃初具雏形。

以转型谋跨越,甘肃经济社会亮点频现——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近15%,跑赢GDP,百姓幸福感显著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跃居全国第一,结构日趋合理;民间投资占比首次超过40%,中小企业户数增加,经济更有活力。

创新扶贫——

不让1200万贫困人口徘徊在小康门外,扶贫要拿出超常规的办法来小康什么样?定西市文峰镇火焰村农民刘换代想了许久,吐出一句:“就是好吃好喝吧。”朴素的回答、简单的愿望,让甘肃许多领导干部听了心里不是滋味。这些年甘肃发展虽然取得很大进展,但贫困人口仍高达1200万,占全国1/10。全面建成小康,关键要把“短板”补上。扶贫成为甘肃好中求快、转型跨越的重中之重。

晒干的黄芪,格外甜。

47岁的何志军,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7亩药材,让他家一年纯收入达到7万多元。“药材价格还在往上涨,今年收成会更好。”

何志军是陇西县首阳镇菜子坪村的村民。陇西干旱少雨,种粮食产量低,仅够填饱肚子。但这里光照足、温差大,正是药材生长的好地方。当地政府出资金出技术帮助村民们育苗,鼓励大家种药材。黄芪、红芪、党参、当归,一斤药材能卖出上百斤玉米的价。现在,陇西药材正在形成规模,国内知名药企纷纷前来采购,越来越多的农民摘掉穷帽子。

扶贫攻坚战打了几十年,甘肃明确了方向:输血莫如造血,扶贫一定要扶产业、送技术。

蒸土豆、烤土豆、土豆饼、土豆丝……定西有道土豆宴。在这片被联合国断定为“不适宜人居住”的土地上,土豆是极少的适宜生长的作物之一。从前,村民们种土豆,常为卖不出去发愁。现在,定西与全国各大蔬菜交易中心联网,让土豆实现网上交易。定西还引进土豆深加工企业,农民们头一次知道,从土豆中可以提取变性淀粉,用来生产绿色环保的墙面漆、花卉泥、工业用胶。2012年,当地农民从土豆产业获取的人均收入达到1700元,占全部纯收入55%。

“有人指导,大棚种菜很轻松,比种粮、打工赚得多。”武威市高坝镇蜻蜓村43岁的村民王秀兰说。她的两座大棚里,种的是“农椒三号”,个头大味道浓,一年纯收入3万多元。“以前也知道大棚好,可怎么建、种什么、怎么种,咱都不清楚,也不敢试。现在村里请来好几个农技师,随时指导,我们心里就踏实了。”王秀兰尝到甜头,计划明年种价格更高的红提。2012年,蜻蜓村家家户户都建起日光温室,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

贫困面广,贫困度深,甘肃的贫困状况不寻常。“脱贫奔小康,我们必须拿出超常规的办法来。”2012年2月21日,甘肃的扶贫创新之举——“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在全省全面展开。省委书记、省长带头,40万名党员干部下村进户,以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为重点,直接联系40多万个特困户,谋划脱贫致富。

58岁的车锁元是定西市陇西县文峰镇火焰村的“双联户”,他的联系人是甘肃省总工会主席孙效东。“从去年6月算起,老孙来过6趟了。第三次来时,他帮我联系了1万元扶贫款,让我养羊。”不到1年,车锁元圈养的小尾寒羊已从8只增加到了28只。

“双联扶贫不是单纯给钱,关键是给信息,帮助发展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最终把经济抓起来。”27岁的文峰镇副书记李志刚天天在村上跑,两腮晒得黑红。他联系了两户“双联户”,“压力当然大,但是通过努力把村民带动起来,心情会格外好。”

“双联”行动一年,成效如何?甘肃省统计,一年来,全省强农惠农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3%,达到4506元。虽然还仅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但增速已居全国第四位,是甘肃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这么干下去,差距越缩越小,总会有赶上去的一天!”

人一我十——

思变、思富、思干,2700万甘肃人锐意进取,谋发展劲头十足

甘肃的发展在全国还相对滞后,但今天的陇原大地风生水起,处处能感受到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给人以无限希望。

“太好了,水位比去年又上升了6厘米。”民勤县水政水资源办公室的邱德玉,仔细察看地下水位监测井后,抬起头兴奋地说。

6厘米——只有亲眼目睹民勤人为克服恶劣生态所做的种种努力,方能理解这小小数字带来的极度喜悦。

沿民左公路驱车向北,越走越荒凉,逐渐驶入压沙治理纵深区。在这中国两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接近处,会发现仿佛有谁在茫茫沙漠上,画出了无数纵横交错、间隔相同的粗线条,构成千千万万个小方格,牢牢网住了流动的沙丘。麦草编织的方格中,梭梭和红柳正顽强地生长着。“不论干部还是农民,每个人都参与了压沙,从冬天一直压到春天。只要沙漠在,压沙就不会停。”武威市副市长王扎东说。

正是民勤人勤劳的双手,顶住了两大沙漠的合围之势,让干涸了51年的青土湖,连续3年出现了最多达15平方公里的季节性水面,让几十眼关闭多年的机井又重新涌出了清泉。

“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面对土地贫瘠、干旱少雨的“先天不足”,甘肃人以此为信念,一点一滴改变着家乡的面貌。

登上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赵家铺村金盆山顶俯瞰,一个个被人工平整成“梯田”的黄土山坡,蔚为壮观。安定区林业局董俊盛说,这1.1万亩土坡上已种植了红柳、侧柏、紫苜蓿,成活率在95%以上。而这一切,都是村民们冬天顶着寒风、夏天冒着酷暑,整地、栽植、运水、养护而成。

推山、夯土、筑路、建厂……白银工业开发区,十几辆挖掘机、推土机正紧张忙碌着。甘肃不缺工业用地,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地大多是把荒芜的沙丘一寸一寸推平而来。“整个白银市,几乎都是这样推山而建。我们这里不同于自然条件好的地方,愚公移山、艰苦奋斗,在甘肃是必需的。”白银市委书记张智全说。

想干事、干成事,甘肃省开展“效能风暴”行动,整治政府机关的“慵懒散漫”。作风转变让人耳目一新。

敢于碰硬——2013年元旦,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公布,兰州在全国47个环境重点中心城市中,平均污染指数排名第二十八位。“污染最重城市”的帽子戴了这么多年,如何一举摘掉?“治污的手段是现成的,关键是要有决心、不手软。”兰州市专门组织环保监察人员,3班倒24小时紧盯重点污染源的锅炉和排污管,彻底杜绝了劣质煤和夜间排污,让市民享受到更多清新的早晨。

真抓实干——“联村联户”这一扶贫新举措刚推出时,许多群众并不看好,“领导干部真能老往咱这穷山沟跑?来一次握个手就不错了。”甚至一些干部也没太当回事,“最多联一年吧”。岂料,甘肃省委确立了“联村联户”的长效机制:时间跨度不是一两年,而是和全面建成小康挂钩,一步跨到2020年!“联村联户”不单是扶贫部门的工作,全省40万干部人人都要进村进户,扶贫责任落实人,扶贫成效纳入考核,干部一年至少要到联系的贫困户家里去6次,解决实际问题。省委书记王三运多次强调,干部要“肯下去、常下去、真下去”,“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在转变作风中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质量。

“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区、民勤红崖山水库石壁上镌刻的誓言,见证着甘肃人的决心和勇气。

“决不让甘肃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掉队”——人心思变、人心思富、人心思干,2700万甘肃人齐心协力,跨越发展,奋力书写着中国梦的陇原篇章。

(人民日报记者林治波、潘岗、白天亮、余建斌、曹树林)

新闻推荐

民勤警方解救一名被拐儿童

本报讯 近日,民勤县公安局成功解救一名从青海被拐卖到民勤县泉山镇复明村的9岁儿童,并抓获3名涉嫌拐卖儿童的外省网上逃犯。10月22日,民勤县公安局...

民勤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民勤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