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玺:不见绿洲志不移

甘肃工人报 2019-07-03 08:12 大字

郭玺

本报记者石杰

茫茫荒漠中,炎炎烈日下。一位青年正驾驶着一台大型装载机在麻黄塘沙区作业。

“水送来了。”

“这是柠条和花棒。”

……

眼前这位年轻人,名叫郭玺,是个林场小能手。他是第三代治沙人代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管护员,是“六老汉”中郭朝明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

治沙事业到了第三代人手中,正在发生着新的巨大的变化。从“六老汉”时代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现在的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科学手段,第三代治沙人在父辈治沙的基础上,治沙方式在不断创新。“作为治理沙漠的年轻一代,为了适应新形势,在过去几年,我学会了驾驶装载机、挖掘机、抱草机等各种大型车辆。每天,开着大卡车在沙漠里送水送草,浇树浇花,开着挖掘机在沙海中平沙修路、平田整地。”郭玺自豪地说道。

在“六老汉”的治沙时代,他们靠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几把铁锨就开始了治沙造林。没有治沙经验的他们,只能匍匐在沙丘上按“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方法植树种草。此外,他们种树用的水、草、树木,都是靠人背牲驮的方式往返运输的。“我们这一代人的治沙条件比爷爷他们那会儿好太多了,现在我们治沙是运用机械化手段科学治理,运草送水的速度快、效率高。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治沙,瀚海终将变林海。”郭玺自信满满地说着。

“只要沙漠在哪儿,我就在哪儿。”说这话的时候,郭玺的眼中充满了坚定。

“治沙事业必须得后继有人。其实这几年,我也曾迷茫过,动摇过,看着在大城市上学、打工的同学回来时衣着新潮,听着他们口中繁华都市里的各种新鲜事,我心里很羡慕。想起自己在沙漠边长大,与黄沙为伴,眼光所到之处全是黄沙,心中难免有落差。在我记忆里,我们这些治沙人一年四季都在沙漠中度过,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少有空闲梳妆打扮。所以我有时候会刻意回避和他们碰面,怕他们看见我灰头土脸的样子,怕他们喧起外面精彩的世界……但是,每当我想起爷爷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治沙精神,想起对爷爷的承诺,我便不再动摇,坚定治沙的信念。”

沙漠绵延不绝,一眼望不到尽头,而治沙的人却少之又少。对此郭玺早早就意识到了。所以,他和二代治沙人一起动员周边群众加入到治沙的行列。在他们的努力下,治沙人从一代的6户人家发展到如今的30余户人家,而且还有人在不断加入到他们的治沙

队伍中。用郭玺的话说就是要让治沙的“六老汉”变成“六百老汉”“六千老汉”……为了实现心中的宏愿,除了发动身边的群众,他还特地注册了一个名为“八步沙林场”的快手账号,通过自媒体社交软件的宣传优势,向社会大众传播着他们的感人事迹,以此来号召更多的人加入他们,治理沙漠,保护环境。

“你们祖孙三代人,在荒无人烟的大漠上几十年来,干着惊天动地事,做着隐姓埋名人。叫你们一声时代楷模,真正是当之无愧。”

听了此话,郭玺满脸堆笑地说:“我们干的事再平凡不过了,为了守护生存的家园我们做了应该做的事。时代楷模的荣誉说明了国家和社会对我们这些治沙人的认可。”说话的同时郭玺朝着近处的沙丘走去,指着不远处生机盎然的绿洲大声地说:“你看眼前这幅美景,不就是老天爷赏给我们这些治沙人的一枚漂亮勋章吗!”

父辈们的言传身教,风雨中的摔打磨炼,让这位活力四射的年轻人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治沙人!在今后的日子里,相信他会让沙漠换新颜,黄沙变绿海。

装载机再次发动,在黄沙中呼啸而过,郭玺的身影在扬起的沙尘中逐渐模糊,他正在赶赴到下一个沙区……

新闻推荐

武威通报2起农村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典型案例

武威市日前通报4起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典型案例,其中2起为农村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典型案例。分别是:古浪县大靖...

古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古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