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做活土地文章 ——甘肃省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调查

甘肃日报 2017-05-18 06:10 大字

做活土地文章

——甘肃省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调查

短短几年时间,古浪县黄花滩乡的移民新村里,错落有致的新房子、完善的基础设施让“下山入川”的群众过上了好日子。本报记者盛学卿

本报记者 孙海峰

甘肃省土地资源总量大,但质量差,利用率低,生态环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改善农民的耕作条件,提升耕地单位效益,不仅关系甘肃省***、精准脱贫战略目标,而且事关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局。

为此,甘肃省积极探索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模式,着力整合各方面资金项目,努力扩大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规模,使土地整理项目的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不仅激活了贫困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而且形成了灵活的机制,形成了统筹推进***、生态恢复、三农发展的良好局面。

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今天,走进瓜州县广至藏族乡,举目四望,随处可见建设得整整齐齐的一排排大棚,辣椒、西红柿等蔬菜在这里茁壮生长,附近的田地里,棉桃含苞待放、油葵欣欣向荣,田地里的生机昭示着农民生活正在逐步改善。

不过,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茅草丛生的地方。

由于土地板结严重,离开家乡来到这里的引洮工程九甸峡库区外迁移民傻眼了。在分配到户的27579亩耕地中,适宜种植的只有2000亩地,其余耕地均为新垦荒地,板结盐碱严重,靠当地政府和移民自己改良,难度非常大。

分配给自己的土地,种不出庄稼,移民们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了信心。为了让移民“移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省国土资源厅投入2000万元资金,在广至藏族乡新垦1万亩耕地置换重度盐碱板结地。经过多次现场踏勘、实地调查,并请专家反复论证,省国土资源厅决定通过工程与生物措施,改良土壤与培肥地力相结合的办法,对现有耕地进行改良,提高项目区土地生产能力,加快移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土地整理与改良项目的实施,让广至移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有了致富的信心。卓园村二组村民包世俊家的15亩地经过改良后,全部种上了棉花,去年仅棉花的收入就达到两万多元。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一年能有这么多收入,在老家是想都不敢想的。土地改良,让我们全家人重新有了生活的信心。”

土地整理与改良项目的实施,也让移民扎根广至的决心越来越强。走进卓尼村二组村民杨永红家,干净整洁,一家6口人正围坐着看电视。去年他家改良后的18亩棉花,长势全部好于往年,毛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杨永红说:“土地改良后,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扎根广至的信心更足了。过不了两年,我们也会走上富裕的道路。”

截至目前,广至移民乡通过整理与改良的土地面积已达23113.75亩,为九甸峡工程1936户9193位移民提供了生活保障。据测算,项目改良区域内的卓园村、卓尼村、洮砚村、岷县村,人均纯收入增加1200元以上,起到了促生产、增收入、稳移民的作用。

创新机制***

3年前,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古浪县黄花滩乡,迎来了第一批从古浪县下辖的干旱山区搬来的移民。如今,这些“沙漠小康村”已经初具规模,吸引了近3万人入住。

而此前,在古浪这个干旱缺水的国家级贫困县,有4万多贫困群众,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南部山区,很多家庭仍靠喝雨水为生,面临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

为使山区贫困群众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古浪县实施了“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然而资金紧张问题却难以解决。

为此,甘肃省统筹支持经济建设、占补平衡与扶贫搬迁的关系,破解这一难题。针对兰州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无法落实占补平衡的问题,甘肃省对兰州新区建设占用耕地实行易地补充,由兰州新区与古浪县政府签订合同,易地补充耕地1.6万亩。

古浪县利用兰州新区耕地补充资金,在黄花滩生态移民下山入川工程项目区内开发整治土地4万亩,结合其他土地整治项目,已在黄花滩开发整治耕地5.87万亩。通过创新机制,既解决了兰州新区补充耕地的问题,为新区发展“开了绿灯”;又为古浪县山区扶贫移民搬迁、拓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创造条件,为移民搬迁“筑了新巢”,在满足“双需”中实现了双赢。

现在,在黄花滩感恩新村,一排排新房干净整洁,一条条水泥路平坦宽敞,两侧是排列整齐、造型美观的光伏路灯。移民新居里院子、客厅、卧室一应俱全,并且院中通了自来水,“搬下来用水方便啦,再也不用喝雨水了。这套房子政府给我们补了4万元,自己出8万元,还可以享受免息贷款。”一位从横梁乡搬来的村民王生说。

在阳光新村,“下山入川”的村民多数外出打工,部分村民依靠政府补贴,开展养殖业,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古浪县已开发黄花滩闲置土地8.62万亩,规划建设10个中心村,搬迁山区贫困群众,实现异地脱贫致富,助力***,从根本上斩断穷根。

近年来,为使土地整治成为***的抓手,省国土资源厅创新机制,首先将缴入省级财政的耕地开垦费和新增费,80%切块返还当地政府,由其自主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切实增强项目安排的针对性、项目实施的实效性、***的示范性,激发贫困县内生发展动力。

精准助力生态恢复

甘肃省还以土地整治为抓手,统筹土地整治项目与恢复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主,聚合国土、水利、农业、交通、住建等相关资金,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模式,建立了项目区集中投入机制,将土地开发整理与矿山环境治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有机结合,精准助力生态恢复,既治理恢复了矿山生态环境,又解决了采煤塌陷区群众的生活生计。

在平川区广沿沟,甘肃省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发耕地800亩,开发农村建设用地150亩,新打机井两眼,衬砌渠道5千米,硬化道路6公里,集中搬迁了采煤塌陷区党家水等村94户426人。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群众因采煤区土地塌陷,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

在靖远县永新乡卧牛川,甘肃省将土地整理开发项目和双永供水工程相结合,由水利部门实施双永供水工程,国土部门通过安排土地整治项目,平整土地、配套渠系、整修道路、栽植防护林,投入7500万元,整治土地3万亩,将旱地全部改造成水浇地。除保障当地农民人均2.5亩水浇地外,将其余土地分配给贫困移民,切实解决了靖远县永新、兴隆、双龙、石门等乡区域内干旱山区贫困人口的生计问题。

加强整治助推“三农”

2016年,甘肃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1.18%,标志着甘肃省农业生产进入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实力迈上新台阶。农业机械化之所以能够如此迅猛发展,与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密不可分。

“修建田间道和生产路,使每个地块能够实现农业小机械作业,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省国土资源厅厅长蒲志强解释道,“整治后将坡耕地整治为水平梯田,将过去只能种植产量较低旱地作物的坡耕地,转变为可以铺设地膜播种的玉米、小麦、土豆等的高产农田,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了条件。”

据测算,经过土地整治,双垄沟播地膜技术玉米亩产由200-300公斤提高到500-800公斤,有效提高了农业单位效益。实施土地整治后,梯田较坡耕地减少水土流失85%以上,减少水土流失,使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转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保障了粮食生产,实现了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有机结合。

新闻推荐

涂改粮食称重斤数诈骗 男子被抓获

(记者甘菊萍)宁夏中宁县恩和镇农产品商贩白某,利用“消字笔”涂改粮食称重斤数等手段,对古浪梁某等村民实施诈骗,骗取粮食款约3万余元。11月8日,记者从武威市古浪县公安局了解到,目前,犯罪嫌疑人白某...

古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古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