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下山入川”工程开富路
本报记者 左玉丽
马顺龙 党 慧
金秋时节,武威市凉州区黄羊水管处农场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阡陌纵横的农田郁郁葱葱,玉米秆上结着沉甸甸的棒子,苹果在枝头露出红红的笑脸。农田的南北两端,各有一排红顶黄墙蓝墙裙的新民居,整齐划一、格外醒目。
“黄羊水管处农场是祁连乡岔山村‘下山入川\’工程最大的一个移民安置点,共有78户移民安置在这里。这些房子都是移民新居,农田和果园也都分到各家各户。”9月12日,天祝县祁连乡副乡长杨森林告诉记者。
2011年,武威市启动实施生态移民“下山入川”工程,计划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将居住在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山区的7万多贫困农牧民全部搬迁到川区,从根本上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对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生存条件特别差的群众,也要逐步实施搬迁。
“2010年春天,市委书记火荣贵来到岔山村,了解到这里的贫困面达到90%,村民人均纯收入才1050元,他的心里就像压上了一块大石头。村民给火书记说,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搬到平一点的地方,能搬到自然条件好一点的地方。”祁连乡乡长郭崇梅告诉记者:“不久,火书记带着市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来到山上,亲身感受高深山区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的难处。大家统一了思想,下决心实施‘下山入川\’工程,开展生态移民。”
全市需要“下山入川”的7万多人,分布在天祝县、古浪县、凉州区28个乡镇247个村。这一区域属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区,自然条件严酷,发展生产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移民成为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从根本上解决高海拔区农牧民群众贫困问题的最佳途径。
搬下山的农牧民往哪里移?这是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首要问题。(转4版)
(接1版)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后,武威市主要领导将目光投向了市内一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农林场。
这些农林场是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后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其中一些农林场已“变”了味:基本上承包租赁给个人经营,带来多方面的问题——所得利益去向不明,机关单位职工有意见;与民争利,周围农民不满意,甚至造成群众上访。
要收缴这些农林场,问题多、难度大。
“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再难也要干,而且要干成!”市委书记火荣贵掷地有声地说:“一定要彻底改变这些农林场只为权力部门和少数人谋私的状况,不怕得罪这些‘老爷\’,剥夺一小部分人的特殊利益,坚决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让这些土地为贫困农牧民造福。”
武威市委下定决心,顶着种种压力,清理收回市、县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农林场72个,用于移民安置。郭崇梅告诉记者:祁连乡以“零费用”接管了7家农林场,全部用于移民安置。
9月10日,黄羊水管处农场响起了清脆的鞭炮声。移民点迎来了第一个入住的新移民户——天祝县祁连乡岔山村的王继虎一家。
王继虎的新家一砖到顶,有76平方米大小,通水通电,居住条件不比城里人差。
整个移民点的房子,是由武威市城建局设计的,面积60-80平方米不等。今年3月开建,短短半年时间,78套房子已经全部完工,大多数人家正忙着修院墙、铺瓷砖,为最后的入住做准备。
离王继虎家不远,张金生和媳妇正在自家的后院修院墙。说起现在的新房子,张金生十分激动:“我家原来的房子还是我爷爷辈上修的,房顶是茅草的,一下雨就漏,得用塑料布盖着;墙是土坯垒起来的,水一泡就塌了。现在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这多亏了‘下山入川\’政策好啊。”
张金生家山上有几十亩山旱地,主要种小麦、青稞,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遇上干旱年景,往往颗粒无收。全家的主要收入是靠养的四五十只羊。全村5200亩草场放养着上万只羊,过度放牧已让草场不堪重负。
“大家都养羊,羊把山顶都啃秃了。”张金生说。
现在,就要搬进新房子了,移民们实实在在告别了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而更令他们振奋的是,发家致富的美好前景就在眼前。
“我们每个人分配到一亩农田、一亩果园。农田种玉米,一亩可收入2000元;果园的苹果树都已挂果,一亩少说能卖4000元。这人均就6000元了。这里同山上比起来,简直是天上地下的差别,我们以前做梦都不敢想啊。”岔山村村委会主任张永贵感慨地说。
为了“扶上马再送一程”,武威市还制定了移民发展的五年规划,要帮助搬迁村民优先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等增收产业。
武威是个农业市,财政本身就不宽裕,为了解决移民搬迁费用,武威市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整合易地搬迁、石羊河流域生态移民、农村危旧房改造、游牧民定居、生态功能区补偿、城镇廉租房、煤矿塌陷区治理、扶贫专项、社会帮扶、水电路渠基础设施等各类项目资金,向移民安置区倾斜,集中财力办大事。
在金塔农场移民点,记者看到道路两旁,堆满了瓷砖、沙石,移民杨长寿正领着一帮工匠热火朝天地进行室内装修。
杨长寿是石达板村人,家有7口人,政府给每位移民补贴建房款1.3万元,杨家得了9.1万元的补贴。眼下,分配给他家的14亩玉米又丰收在望,杨长寿笑得合不拢嘴。“‘下山入川\’工程,还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善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走出了大山,挖掉了穷根子,不仅让我们这一代过上好日子,更是彻底改变了我们子孙后代的命运。”杨长寿说。
为了让移民“移得出、住得下、稳得住、富得起”,武威市对农林场安置的移民,5年内按政策规定继续享受原居住地草原奖励补助等优惠政策;从事设施农业建设的,享受县上出台的农业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并优先享受农机补贴等;户口迁转前继续享受本县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农村低保等惠农政策。
武威市还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和省上厅局的支持,开发古浪县黄花滩和天祝县金强川移民区,解决移民迁入地问题。同时,创新思路,依托建设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着力提高工业园区和小城镇吸纳能力,实施城乡融合驱动和工业扶贫,带动高深山区农牧民群众到二、三产业转移就业。
岔山村村民吴生林的女儿吴玉霞在黄羊水管处农场移民点开了一家小超市。吴玉霞是村里为数不多外出打过工、见过世面的人之一。她告诉记者,“下山入川”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据她介绍,岔山村的人以前是有名的“半年闲”:春种,秋收,再就没事干了。人们并不愿意外出打工,就在家里闲呆着,最多放放羊。而现在,人虽然还没搬下来住,却已经忙得团团转了,要围院子,要摘果子、收玉米,到冬天还要修剪果树。“大家觉得有了奔头,精神状态大不一样了。”吴玉霞说。
下山走上幸福路,入川创造新生活。武威举全市之力,积极探索“下山入川”发展模式,为贫困山村的农牧民开辟了一片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全新天地。
新闻推荐
本报古浪讯(记者马顺龙)近日,武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驾驶人教育训练中心、古浪县古浪新区(工业服务区)2013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古浪县古浪新区双塔产业园至金色大道主干道路等...
古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古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