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桃李行 读《烛光》有感

渭南日报 2022-02-18 01:32 大字

◆陈小勇

2019岁首回乡,与父亲一道看望已85高龄的熊久群老校长。看到恩师虽步履蹒跚,但生活尚能自理;虽语言迟钝,但思维依然清晰,我甚是欣慰。从恩师手中接过《烛光》一书,更觉沉甸甸的,仿佛接过了恩师40余年教书生涯厚重的历史。回到西安后,我迫不及待地细阅回忆,近半个世纪前我小学、初中时的一幕幕,如电影般浮现……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1968年至1974年在潼关东方红七年制学校上学。我在校的五年时间,熊老师恰好担任校长兼政治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在打基础阶段能遇到这样好的老师,是我的幸运,他的境界、思维,言行、举止,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影响了我的一生。

熊老师出生于农村,祖祖辈辈都以务农为生。在我印象里,他从不以校长自居,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待人诚恳、宽严有度。要求教师、学生做到的,他率先垂范、首先做到。那时他宿办合一,以校为家、吃住在校。记得有几件宝物始终放在手边,成为他的“标配”。一顶麦秸秆编织的草帽为他遮阳挡雨;一把铁锨带头深翻菜地(用来改善师生的伙食)、整修操场;一把扫帚,师生到校前他已把校门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支手电筒用来夜间巡查,保障学校安全;尤其是一块铁皮卷成的话筒成了他召开全校师生大会、通知有关事项的“扬声器”“大喇叭”,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的开学典礼是我们翘首以盼的大事,升国旗、唱国歌、行队礼,还能聆听熊校长的开学动员讲话——也是给我们上的第一堂“政治课”。熊老师的讲话用语质朴、立意高远,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而且字正腔圆、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磁”性,能吸引学生。后来不论我从事文案工作,还是担任领导开会讲话,都与熊老师的感染和影响有很大关系。

我上小学初中时,不少地方的教风、学风不佳,甚至有的正常的教学都无法保证。而熊老师以他的职业良知,深知学识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决不能误人子弟,始终把教师队伍、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本,扭住不放。记得那时他就分科成立了各种教研室;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开展观摩教学;组织各类教学质量竞赛活动等等。

熊老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家爱戴的好校长,不仅在于他良好的个人素质、卓越的领导才能,还在于他善于通过多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那时,“东方红学校文艺宣传队”享誉三秦,时常应邀赴部队及各地汇报演出,《草原英雄小姐妹》《洗衣歌》作为保留节目深受喜爱。每学年的体育运动会更是成为广大师生、家长的盛大节日。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得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现在我也进入了退休生活,阅《烛光》、忆当年、看今朝、悟人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仍童心不泯、激动不已。几个片段难以勾勒恩师多彩的教书生涯,权做留念,铭记于心。

新闻推荐

桃李满园竞芳菲 记潼关县城关一中校长田丹宏

本报记者姚佩通讯员张亚丽开栏语他们曾是学生,亦曾是教师。当职业赋予他们校长的身份后,他们的心里始终装着两个人...

潼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潼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