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满园竞芳菲 记潼关县城关一中校长田丹宏

渭南日报 2022-01-12 01:33 大字

本报记者 姚 佩 通讯员张亚丽

开栏语

他们曾是学生,亦曾是教师。当职业赋予他们校长的身份后,他们的心里始终装着两个人——学生和教师。精准导航,温情陪伴,相濡以沫,让学生走得更稳、更高、更远,让教师过得充实、温暖、幸福,成为他们生涯中的一份执念。过往的岁月里,那些感人的瞬间、励志的画面,都已成为岁月的宝藏。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助推渭南市教育质量步步提升。

今日起,本报开设《校长的故事》专栏,一同倾听他们的故事。

丹心向党,展宏图之志;俯首躬行,铸就教育之魂。对于田丹宏来说,家即是校,校即是家。从学校的未来远景规划,到学生放学路队安全,学校的大事小事都了然于胸。他穷其厚积的智慧,用心丈量艰辛,高位定位,聚师生之合力,再次成就金城名校神话。他就是潼关县城关一中校长田丹宏。

“我们学校学生生源情况复杂,家长素质参差不齐。所以,我们教师责任重大,要发扬苦干巧干精神,‘教好一个学生,造福一个家庭,慧泽一方百姓’。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师的尊严,我们要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刚上任,田丹宏的一席话给教师加油打气。

于是严格制订各种制度,规范课堂管理、安全管理,加大检查力度,加强对教学工作全过程的管理,着重抓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的落实检查,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重视青年教师指导,名师培养和宣传力度。经常推门听课,和讲课老师探讨及指导青年教师教学。在田丹宏的带领下,城关一中悄然变化着。“田校长总是以身作则,凡事喜欢亲力亲为,要求教师做到的,他自己必须做到。在田校长的影响下,老师们爱学、爱思考,把爱与奉献融入到教育事业中,陪伴学生共同成长,前行。”教师杨英说。

两年来,无论严寒酷暑,他都风雨无阻,坚持每天早早到校,为师生护航,中午和晚自习放学又护送学生安全离校。在发现思想“出轨”的学生后,他总能躬行践履,努力教会学生做人的真理。2020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一班学生董晓(化名),吸烟、打架、逃学、经常与社会青年来往,田丹宏知道后,把他列为重点关注对象。每天早上、中午到校,他都会第一时间到教室查看董晓是否到校,并叮嘱他:“我希望每天来到教室都能看到你,上课期间我也会来,一定要好好听讲。”在田丹宏的长期关注、殷切期望中,这个孩子不逃学了,行为习惯也有了改观。中考结束后,董晓单独找到了班主任,让班主任代自己向田校长道谢,感谢田校长对他的关爱与帮助,今后他会继续上学,努力让自己更优秀。

去年9月,秋雨一连下了十多天。滂沱大雨中,田丹宏爬上七八年级教学楼顶,弯下腰,双手在没过脚踝的水里摸索着,从落水管处清理枯枝烂叶,直到把所有排水口的杂物清理干净。而像这样的情景数不胜数,校园里总能见到他主动捡拾垃圾,检查摸排学校教学设施和安全隐患问题,为师生安全、舒适地工作学习做好后勤保障。

表面冷峻的他绝不只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子,内心深处更有侠骨柔情和人文情怀。自他当校长以来,每年妇女节、教师节、冬至等节日,教职员工总能收到学校工会送的贴心小礼物、吃到节日蛋糕,大家欢聚餐厅享受节日之乐。田丹宏的精心安排,让教师们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度过一个个幸福感爆棚的难忘节日,更多的是让大家找到了久违的职业幸福感。

疫情防控期间,他闻令而动,落实上级要求,制定科学防控方案,详细摸排全校师生,并要求做好全体教职工日报制和学生的晨午晚检等工作,确保全校师生的安全。他每天留意疫情动态,提醒大家做好疫情防护,同时不忘鼓舞大家战“疫”的士气。他以校为家,随时留意学校的动态,要求从细微处入手,彻底清扫校园,师生佩戴好口罩,进校门间隔一米,正确过测温门,查行程码、健康码等,他用爱校如家的精神感染每位一中师生,俨如一中的“大家长”,使防疫工作有章可循,教学工作有条不紊。

冬季气候干燥,心细的田丹宏特意安排学校给孩子准备好姜汤,强调全校师生注意冬季的体能锻炼,要求每个教室定期拖地、准备加湿器缓解干燥状况,每天早上他会入班查看,询问加湿器的使用情况。临近期末加之疫情影响,他害怕孩子压力大,于是安排各年级组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学生得以适当的调节放松。因疫情原因,外地教师不能离潼,他便安排学校及时给外地教师备上周末物资,这一切的点点滴滴都流露着他这位校长在当前疫情下的坚守和关爱。

“执掌一校,惠泽一方。”风雨兼程,田丹宏的目标只有一个:在潼关教育的这片沃土上,继续书写一中故事、书写一个教育人的赤子情怀。岁月渐行渐远,梦想依然伴他前行,带着汗水,大写着一个教育者的高尚。

新闻推荐

潼关县车管所 “三提高”打造车管服务窗口新形象

本报讯(通讯员杨双双)潼关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车管所为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规范车管民警的执法行为,从狠抓服务质量和规范执法行...

潼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潼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