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盆窑 ■李世心
瓦盆窑属于我们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村东部的二两四河沟,居住着清一色的河南人,绝大部分姓韩。我们塬上的人称瓦盆窑为“那沟里”。
东西连襟的山峦夹着一条小河,小河为季节河,水量很小,因此冠名二两四河沟。河沟两岸百十亩川台地上生长着绿油油的庄稼,川台地山坡上蜷伏着二十来孔土窑洞,栖息着十来户人家,三十来口人丁。窑洞吊着粗布门帘,窗户上挂着玉米、辣椒、豆角,门前站着老镢,立着铁锨,卧着狗,躺着猪,走着鸡,蹦跳着孩子。院子里摆着、摞着清灰色的瓦盆、瓦罐、瓦瓮、瓦缸、瓦垛、砖垛等,还有这类陶器的泥坯子。男人一律光头,脊背乌亮,满手满腿满肚皮泥巴。女人挽着裤腿,身后用床单背着孩子,说话嘎嘣脆,眼神像锥子,走路一阵风。土烧炉里柴火正旺,热气袭人,绿树鸣蝉,青烟上天。
这就是瓦盆窑,“那沟里”。
二两四河纤细羸弱,是因为狭窄而幽深的沟道里生长着密不透风的天然自生林。据说,很早很早以前,沟里乔灌羞日,绿草侵地,栖息着上百种飞禽,蛰居着上千类昆虫,出没着麋鹿、野猪、野山羊、豺狗、狼和山豹等野兽。野兽经常伤害附近村子的人畜,别说居住,连放牧都没人敢进去。我们村有个人少一只耳朵,就是年轻时候与狼搏斗被咬掉的,因此得了个外号“罗(狼)成(尝)”。有个人牧牛人半边头皮至今不长头发,是在跟山豹较量时,被咬掉的,从此得了“豹啃子”的外号。
1942年中原大饥馑,饿殍遍野,给河南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恐怖记忆。大灾后的第二年春天,一个以扁担箩筐挑着俩孩子、手握猎枪的男人,身后跟着一个肩扛行李、手拉小女孩的女人,步履坚定地走进了潼关。男人剑眉胆鼻,二目如电;女人明眸皓齿,声若清泉。这一男一女,就是瓦盆窑未来的拓荒者。
也许是上帝的安排吧,从中原大地走出来的这一男一女,走州过县,长途跋涉,终于到达陕北,一头钻进二两四河沟的丛林里,像洪荒时代的盘古和女娲,在蛮荒的二两四河沟手执利斧,开天辟地,抟土造人,肇生万物。这位二两四河沟的盘古名叫韩青山,河南巩县人;这位瓦盆窑的女娲名叫瞿秋棠,娘家在河南延津县。现在,韩青山已经魂归青山,终年八十九岁。九十六岁的瞿秋棠老人回忆当时情景时说:第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五口就住在一孔没有门窗的土窑洞里,窑洞口打了堆篝火;老韩枪打了两只野羊,一头野猪,烤肉充了饥;耳边响着狼嚎声、狐狸哭声,还有猫头鹰和蝙蝠叫唤声;远处,有很多绿莹莹的眼睛闪现……
就这样,二两四河沟的密林深处升起了第一缕袅袅的炊烟,首次开启了由人类主导的开发历史。在这缕炊烟的召唤下,从河南巩县先后又走来了五户人家,都是韩青山的亲戚与本家,都是“黑户(口)”。到土改的时候,“那沟里”居住有九户三十七口人;河两岸开垦出百十亩川台地,山峁上、沟岔里还有百十来亩小片荒地;鸡啼,狗吠,驴嚎,牛哞,土烧炉日夜升腾着滚滚浓烟,成为一个小村庄。
他们生产的陶器,相比于瓷器、铁器和洋瓷器,更加经济实用、物美价廉,而且防潮防虫、防腐保鲜,大到瓦缸、瓦瓮、瓦盆,小到瓦罐、瓦壶、瓦碗、瓦碟等,销售兑换时还有八仙、佛陀、财神、虎豹、花鸟、虫鱼、戏曲人物等工艺品搭配赠送。因此,邻里边方、家家户户都开始使用这类东西,瓦盆窑诞生了。
当塬上还在轰轰烈烈搞文化大革命之类“运动”的时候,以韩青山为首的瓦盆窑人通过巧妙掩饰和蒙蔽,仍然秘密维持着“单干”,维护着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不仅吃饱了饭,而且逐渐告别了贫困,走向富裕。九户人家的土窑洞先后都变成了青灰色的砖口窑,有几户人家还盖起了砖木结构的瓦房;通往镇子的道路也可以跑动架子车。尽管到处“割尾巴”,但是经过黄河泛滥、干旱、饥饿和瘟疫考验的河南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有着过人的精明与智慧,他们的家用土陶器还是不断地走进千家万户,兑换回一扁担又一扁担的富裕。而且,富起来的瓦盆窑人古道热肠,慷慨接济塬上的人渡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奠定了他们在村中良好的人脉与社会地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已经七十多岁的韩青山二次创业,率领三个儿子在镇子西边的二两四河沟出口处办起了砖瓦厂。瓦盆窑人“亦工亦农”,为改革开放增砖添瓦,拉开了家族中兴的序幕。韩记砖瓦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周边县区的阁楼、新市河、云岩、临镇、圪台等村镇,名声大噪,赚得盆满钵满。与此同时,为了积蓄发展后劲和力量,瓦盆窑人纷纷把子弟送回河南老家去读书,在陕北参加高考。依靠中原教育的绝对优势,瓦盆窑先后有十二名子弟考入了大学或中专,其中有两名子弟在县里边当局长。通过外面子弟的拉扯与帮衬,目前,瓦盆窑人去楼空,实现了整体移民搬迁,或者回了老家,或者走进了城镇,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在瓦盆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韩青山经常穿着他那件黑咔叽罩面的羊羔皮大衣,身背收音机,手握猎枪,带着与他形影不离的大白狗,巡视镇守着他亲手打造的瓦盆窑。后来,小儿子接了他的班,在镇子河南岸开办了规模更大的砖瓦厂。他自己也住在镇子上,每天都眼盯着河南卫视,抽水烟,喝小酒,欣赏他永远也听不够的豫剧《苏武牧羊》《下河东》《诸葛亮吊孝》。2012年,瓦盆窑的创始人、当家人韩青山病逝后,镇政府送了这样一副挽联:一条扁担一杆猎枪披荆斩棘抟土成陶开创瓦盆窑,二人拓荒二度创业吞日吐月点石成金开辟新天地。
韩青山去世后的第二年,他的小儿子注册了瓦盆窑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开着两台推土机整理了二两四河沟的一百八十亩土地,培育青松苗木,植树造林;开通硬化了通往镇子的七华里三级公路;在沟掌三岔口修筑了水库,投放了五万尾鱼苗;办有粉坊、榨油坊、有机蔬菜大棚、农家乐、窑洞宾馆等,开发建设目标是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瓦盆窑彻底脱胎换骨,改天换地,成为一方风水宝地。
韩青山临终前嘱咐儿子们,他死后就用他自己种植的松树做棺材,葬在二两四河沟东面的山坡上。
韩青山不死,只是凋零。
因为,我去凭吊的那一天,瓦盆窑天蓝日朗,山清水秀,韩青山的墓冢松柏环绕,绿草蓬勃,山花烂漫……
新闻推荐
科室护理人员进行操作考核优秀的潼关县医院内分泌科团队本报记者惠晓翠“叔叔,您血糖有点儿高,今后,饮食方面需要注意”“阿...
潼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潼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