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棋不定”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712—770)的一首即景小诗。全诗一句一景、四句成图,缘情体物、言外有音,是诗人无意的刻意之作。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系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誉,与李白合称“李杜”。出身“奉儒守官”大士族,廿岁漫游吴越,但一生入仕坎坷、忧国忧民,战乱流离、漂泊西南……大历五年冬,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杜甫一生写诗1500多首,大多集于存世的《杜工部集》,其中“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和《春望》《北征》等诸多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清《全唐诗》)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近体诗的一种形式。诗人“懒”到不为作品拟题,直接冠以格律,丝毫不担心作品的后世流传,并且作了一组四首,可见杜甫对“绝句”那种“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的体裁运用自如的程度。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四句一绝,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特点,讲究平仄,押韵严格。律句的平仄粘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古绝,即古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是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约束而创作的。《绝句》属古绝。
《绝句》脍炙人口,可译为:两只黄鹂在春柳上鸣叫,一行白鹭正飞向蓝天。窗口远看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从遥远江浙而来的船只。通常被人称道的有三:其一,分合自然。一首小诗四句中句句独立成景,然而又景景相扣,因为“黄鹂鸣翠柳”的春天,方才有“白鹭上青天”、“窗含”“千秋雪”、泊船远航“东吴”,而四景又共生了一幅静雅的春天图像。还有“两个”与“一行”的横纵、“黄鹂”与“白鹭”的色彩、“鸣”与“上”的声音和行动、“翠柳”与“青天”的季候、“窗”与“门”的定位、“含”与“泊”的形态、“西岭”与“东吴”的方位、“千秋雪”与“万里船”的比拟,全都在分立中统一;其二,远近和谐。首句写的是近景,次句写了远景;第三句是将远景拉近了写,末句是将近景撇远了写。变化有致,层次分明,仿佛水墨在天然中着了人意,又在人意中化为天然;其三,对仗奇整。对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也是诗词美学的光彩,但仅仅仰仗“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是不够的,要生动、要生奇、要生趣。《绝句》达到了这份认真和高度。
《绝句》是“安史之乱”平定之后,一度避往梓州的杜甫回到成都草堂,告别游离与不宁,与其说是睹物生情而作,不如说是对过往的感喟以及对未来的不测而书。此时,用人性的或关于人性的钥匙来开启它,又会有什么样的光芒呢?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春光明媚、世道平和之日,“一行白鹭”远“上青天”去翱翔。然而,身在“窗”下依然感受到了远处“西岭千秋雪”甚至旧日流离、失意的寒意,门前停靠着从江浙而来的船只,是安于当下,还是乘船前往少年远游的“东吴”之地呢?
因此,《绝句》传递的人性之光,即:人世间、人间事,永远是动态的,是变幻莫测、错综复杂的,当世间人、事间人置身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矛盾之时,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是一种正常、一种状态、一种复杂,需要独立的思考,更需要有力的决断,方才致远。
新闻推荐
11月13日,环境部官网公布一批拟进行审查公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公示了“西藏多雄藏布帕孜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
潼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潼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