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唱易俗振秦风

西安晚报 2018-11-04 04:54 大字

□王宗涛

在大雁塔脚下的戏曲大观园里,有一组秦腔历史人物塑像,其中有一位老者端坐在椅子上,手中拿着蒲扇,略显清癯的脸庞上神态安详、目光坚定。细看那神情,似乎正在构思着秦腔事业的大布局。他,就是戏曲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易俗社创始人之一、著名教育家和剧作家孙仁玉先生。

孙仁玉(1872——1934),祖籍陕西临潼。16岁考中秀才,17岁在本邑教私塾,后入陕甘味经书院深造并获拔贡资格,于光绪二十八年中举。是清末民初具有民主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名重一时的教育家;先生曾在陕西宏道高等学堂及其他几所学校任教,并与同仁创办了临潼雨金高级小学和西安民立中学(今市二中),还参与了《续修陕西通志稿》的编纂工作。抗战期间担任了省政治研究所主任等职。

纵观历史,秦腔曾出现过几次繁荣,第一次是清朝乾嘉时期,魏长生入京,秦腔荣登梆子戏盟主地位;再次就是1912年易俗社的创办,对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辛亥革命后,民主与科学成为时代潮流,当时孙仁玉和李桐轩在修史局编纂《续修陕西通志稿》。二君在整理史稿之暇,商讨、研究改良社会之事。仁玉谓:“中国旧社会率由旧戏曲熔铸而成,拟组新戏曲社,编演新戏曲,改造新社会。”桐轩曰:“此亦吾之素志也。”二人的倡议很快得到一批志同道合知识分子的响应和军政界人士的支持,易俗社由此应运而生。

新剧社急需新剧本,孙先生又躬亲创作,很短时间内即写出鼓励妇女绽足的《新女子顶嘴》,这是秦腔史上由正规专业剧团自编自演的第一个剧目。稍后他又写出国难当头应以“和”为重的《将相和》,当时这两出戏和其他四出传统折子戏在城隍庙剧场演出时取得轰动效应。首演的成功不仅使易俗社赢得极高声誉,也激励着先生不辞辛劳地进行戏剧创作,在其后的22年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共创作大小剧本182本,是中国戏曲史上罕见的一位高产剧作家,有的作品成为秦腔舞台上盛演不衰的传统剧目。

为了易俗社的长远发展,先生和几位元老采纳了著名报人张季鸾先生的建议,力主剧社走出陕西赴外地演出,以扩大影响和就正于方家。结果使秦腔的影响南及江汉、北至幽燕,易俗社名气大振,并受到知识界的肯定,鲁迅先生亦对易俗社给予很大关注和鼓励。

孙先生的剧作大体可分为历史、社会、家庭、科学和诙谐戏曲几个方面,内容以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封建反迷信为主,其创作的大戏气势磅礴、结构严谨,小戏紧凑活泼、波折多趣,且语言通俗,生活气息浓郁,使观众在轻松的观赏娱乐中有所感悟。其代表作有《柜中缘》《看女》《三回头》《白先生看病》《镇台念书》《青梅传》《复汉图》《商汤革命》《武王革命》等。其中,《柜中缘》随秦腔访日友好演出团出访过日本,并被其他剧种移植;《三回头》后来拍成电视艺术片,1991年还编入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

先生创作了很多历史剧,如《蔡州城》《火牛阵》《黄河渡》《陈家谷》等,他将理想社会的愿景通过历史人物唱出,如《武王革命》中文王访贤一段:“重礼让重宽和相亲相敬,不主刑不主战不主并吞。求吾国无寇贼永远安定,求吾民衣食足常享太平。”从这些剧作中可以看出他希望结束军阀割据、出现天下大治的良好愿望。“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先生编写了《上海战记》《李遂胜日记》《明代恢复朝鲜记》,演出后很受欢迎,大大激发了国民的抗日爱国情绪。此外,他还写作了颇有趣味的《新拆书》《忠臣箭》《弹铗记》《三迁教子》《卜式传》《若耶溪》等历史人物故事。

在科学剧中,他创作了破除迷信的《河伯娶妻》《懵懂村》《祈雨记》,以及激励国人创办实业的《巴里西烧瓷》。先生还巧妙地用戏剧形式普及地理知识,如表述我国地理概貌的《中国谈》、介绍我国名山的《游骊山》。而先生创作的《斗龙船》则是关于我国水系方面知识的,如其中的唱词:“黄河水自古称天险,在青海北部有渊源……弯向南山陕分界线,会汾洛泾渭到潼关……扬子江源头更遥远……过三峡急流真似箭,到湖北宜昌入平原……把东北地图仔细看,辽河流域在奉天,两岸上平原多农产,八百里河道可扬帆。再东向吉林屈指算,三大江发源长白山……”语句集中顺口,使人易懂易记。

先生还创作了不少社会剧和家庭剧,代表作有《天雷报》《禁烟趣闻》《考烟客》《二百元》《麻雀误》《救荒奇策》《大婚姻谈》《秋莲传》《螟蛉案》《双明珠》《新小姑贤》《庐山奇遇》《五台案》《南岳庙》等。这类作品涉及面非常广泛,不孝敬父母、买卖婚姻、赌博、吸大烟、不尊重妇女、虐待儿媳、兄弟阋墙等等,都是他笔下暴露和鞭笞的对象,借以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宣扬良好的社会风尚。

对于先生,戏剧理论家徐慕云先生在《中国戏剧史》中有如此评价:“……况又有皮黄界中所罕见之能手孙仁玉先生善编警世箴俗之爱国佳剧,俾秦腔能认真负起移风易俗发聩震聋之戏剧使命,因更深信秦腔终有弥漫全国之一日。”《陕西省戏剧志》对先生作品的艺术评价是:“……在这些戏中,作者以巧妙的艺术构思,细腻的人物刻划,风趣的矛盾冲突,浓郁的生活气息,雅俗共赏的戏剧语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喜剧色彩和风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以启迪和享受。”

秦腔的唱句结构历来以七字、十字为格式,其特点是高昂激越、但在表现细腻委婉的感情上则显得有些单调,为使二者兼而有之,先生大胆地进行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他虚心求教于当时易俗社的两位老教练陈雨农、党甘亭,并和他们反复研究试唱,最终创作出近似宋词的长短不一的新型唱句,拓展了舞台表现力,丰富了秦腔的声腔艺术。例如《昆阳战》“闺怨”一场东汉皇后阴丽华的唱段:“莺儿黄,莺儿黄,莺儿惊起梦黄粱。你不能和我一般样,谁教你,嗡儿嗡儿,飞到了杨柳的枝儿上,聒的人,心情儿惶惶,泪珠儿汪汪。哪呀啊哈,咦呀啊哈,梦不到昆阳,梦不到昆阳!”

先生对挑选演员也有独到的眼光,易俗社早期学生刘箴俗家贫,因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报考时被拒,恰逢先生进社,一眼便看出他是个旦角材料,便收下他。后悉心培养并量身为其编写了《青梅传》,一经出演即名驰三秦、蜚声武汉,“南欧北梅西刘”中的刘即指刘箴俗。演员张秀民在其他剧社扮的是须生,后来报考易俗社,先生将其端详一番,让他说了几句白口然后说:“此乃旦角材料岂能唱生,难怪久练不成。”张习旦角后一鸣惊人、誉满关中。

孙仁玉等老先生不图名利、费神劳力地经营易俗社、编写新戏曲,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当时的大多数国民是文盲或半文盲,社会要文明就必须对群众加强教育,而普及最广、感人最深的戏曲演出当时就是最为合适的教育国民的手段。除此,他们还有一个宏愿,那就是“易俗宗旨,不分区域,将来发展,不特易本国之俗,且拟去东西各国,去易其俗,方达最初之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先生遇事勇于担当。1926年镇嵩军围困西安城八个月之久,城内粮食奇缺,先生冒险进言“让军队护送百姓出城”,而险被枪毙。在易俗社几次遇到困境时,他总是积极奔走、团结同仁解决问题。1932年夏,霍乱流行西安,死人无数。先生与管理人员立即对剧社实行封闭管理,并调配草药,统一煎熬,让社内人员服用,易俗社上百号人员及家属因此幸免于难。对先生的贡献,《易俗社报告书》中有如此评语:“仁玉对社,异常热心,每遇棘手事件,各方奔走、始终不懈,委曲求全,为吾社最重要职员之一,而且编辑戏曲,脚本之多,允推第一……”

而当先生怀着满满的文化自信开始《秦王革命》的创作时,却因积劳成疾而一病不起,1934年8月与世长辞。出殡时,民立中学等几所学校师生及易俗社全体人员列队送葬。除此之外,从北大街西一路口至南门外,各界民众设有多处路祭,气氛肃然。在先生的追悼大会上,挂满了各地送来的哀辞挽幛,如“为人师表,功著千秋”“国人风范,名垂千古”“剧苑泰斗,古城圣贤”“文星陨落,天地共哀”等。追悼大会的巨幅挽联为:“先生是教育名家孝廉令范若方之古人宛如谷口烟霞侣,问世有菊部词章梨园矩矱赖传于后代不减笠翁粉墨林。”

杨虎城将军送来挽幛,上书“令名不朽”四个大字;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送来书有“广陵绝响”的挽幛;陕西辛亥革命元老、省都督府首任都督张凤翙将军从北京送来的挽辞是:“先生骑鹤去,遗韵在人间,薄俗虽难易,悲歌自可传。榛苓思旧国,桃李绕秦川,仰愿精魂结,盹心托杜鹃。”

据《孙仁玉传》作者张玉振先生考据,孙先生的作品有177部,最近又新发现5部,实际可能要更多一些。因为抗战时期其大部分剧作原稿被送往乡下保存,但后来丢失了。据先生的小女儿孙明回忆,总共应该有300多部。2011年,西安市政协和曲江新区编辑出版了《西安秦腔剧本精编》,其中收入先生70部作品。从中,人们可以欣赏优雅的唱词和通俗幽默的人物语言,感悟先生深厚的学识。

本版插图王进城

新闻推荐

绿镜头 图片

10月9日,记者站在三省交界的渭南市潼关县岳渎公园八角塔上拍摄的黄河、渭河、洛河交汇画面。近年来,潼关县大力实施生态文...

潼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潼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